绿水无弦和富春
发布时间:2025-08-11 11:20 浏览量:7
绿色港口蝶变。资料图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首次使用高硫生物燃料油促使船舶碳排放量直降20%的同时,最新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显示,在全球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排名中,宁波舟山位列全球第七,这是“一流强港”的低碳承诺;
浙江省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凭借零碳甲醇点燃亚运圣火惊艳世界的同时,吉利新能源汽车正以喷薄之势走向全球,这是“一流民企”的绿色雄心;
海曙区龙观乡,生态体检成绩87.5分,成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AAAAA乡镇”的同时,全乡旅游年收入突破9000万元,这是山乡林海的生态变现……
20年间,宁波市委、市政府赓续接力,让空间重构,动能更强;让产业焕新,发展更优;让城乡蝶变,从美到富,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范式——
宁波,以占全省9%的陆域面积,承载着约15%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却创造了全省超20%的GDP;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4年提升,连续14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小田”变“大田”。资料图
(一)
“市之关键”,破茧成蝶
土地是“命根子”,更是“新引擎”。
针对土地空间受限的城市发展通病,宁波率先破题,成为全国唯一获批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的城市。
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是“国之大者”,也是“市之关键”。
“宁波要坚持把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作为我市推进功能布局变革的牵引性工程来抓,持续高质量推进谋划实施,进一步聚力打造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宁波样板’,为全国全省大局多作贡献。”市委领导在有关会议上曾如是说。
由此,在9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为全国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路之旅。
11个示范片区、777个项目,宁波尝试在试点区域4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做透“文章”。
三年来,示范片区里,或上新,或蝶变——
镇海蛟川片区,绿色先导、产城融合,27.22平方公里土地正焕发新活力;
北仑港滨海片区,华丽蝶变,站上了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起点;
奉化宁南片区,积极融入西枢纽南翼,以城乡有机更新推动建设大美健康田园城市;
象山东部海岸带整治片区,一条金色旅游线、蓝色经济带正在北纬30°崛起……
可以看到,小田变大田,农民“种”出了新希望。
镇海种粮大户郑荣希承包了3700亩土地,“土地连片,不仅方便机械化操作,而且水稻每亩收益从2000元增加到3000元,过去想都不敢想”;
奉化西坞街道庙后周村,创新打造的“万亩方”田园驿站,不仅成了网红打卡地,更带动周边村庄实现村集体年增收逾20万元……
可以看到,从低变高,更多高产田化身发展新动能。
鄞州姜山未来工业社区,通过“腾笼换鸟”亩均税收将由原来的2万元提高至100万元;
余姚低塘街道,通过实施黄湖区块综合整治,更新淘汰片区内“低小散乱”工业企业104家……
可以看到,宜居宜业,更多百姓“活”出真精彩。
江北洪塘街道慈江村,“在三个旧村里建一个‘新村’”;奉化江口街道张村,打造剡水田园数字化智能农业种植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10万元……
从点土成金到点绿成金,“山河”重塑,更多发展新空间被激活。
工业企业加快产业焕新。资料图
(二)
绿色基因,“硬核更硬”
当“山水为邻”的绿色追求遇上“制造大市”的坚实根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宁波给出的答案是,“重组制造基因,让根基更牢”。
——产业结构低碳焕新。
建强绿色制造体系,以“绿新高”为目标,瞄准石化、化工、电镀等重点行业,“减碳”“增金”,宁波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居全国前列,三大国家级开发园区全部创成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
在镇海炼化,“十年磨一剑”,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航煤,其年产10万吨的装置若满负荷运转,年减排量相当于停驶5万辆轿车,更助力国产航煤首次常态化加注“甬京快线”;
在北仑,针对中小企业治污能力弱、成本高等难题,38个工业园区、小微园区建立“绿岛”;企业可以“组团”办理环评审批,共建生产线,共享治污设施,投保“绿色保险”,共聘“环保管家”等,截至目前,已为近2000家企业节约治污成本5000万元以上;
在宁波万华工业园区,持续开展污碳协同项目建设,每年减少危险固废产生量1400吨、一般固废产生量9600吨,年节约用煤9086.6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3960.5吨,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300吨……
宁波经济“含绿量”持续上扬。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2.9%,高于规上工业5.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突破50%。
全市首个光伏村。资料图
——能源结构“多能互补”。
山海资源,“双碳”机遇。这些年,宁波积极主动将“无限风光”的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大手笔布局培育新能源产业,构建“风光无限”的清洁能源体系。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随着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又一台风机成功并网,全省首个“绿电码头”全面建成投用,项目累计发电量超40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4万吨。
象山高塘岛乡,长大涂滩涂光伏发电场正接受阳光的洗礼。这是我国首个大型海岸滩涂光伏工程,年发电量约4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5万吨。
一组数据可窥一斑。去年宁波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133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2.2%。宁波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869万千瓦,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分布式光伏第一城”。
宁波以“一度电”的担当,为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
湾底村的光伏项目。资料图
(三)
山水变现,共富共赢
以生态美促进共同富,让“青山”“金山”共赢。
“我们要全域绘就‘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大美画卷,全面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市美丽办有关负责人说。
依托山、水、林、田、湖等特有的“美丽资源”,宁波盘活农村闲置民房、集体用房及空置厂房等“沉睡资产”,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乡村跨越赶超的“大引擎”——
四明山海曙片区占海曙区总面积近三分之二,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能带动山区群众致富?
海曙给出的答案是:在山区培育适应当地环境的新产业,延长生态产业链,去年带动全区九成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在海曙龙观乡李岙村,全国首个光伏村的名号早已响彻全球。两年前联合国某组织前来考察时曾点赞:“中国乡村的老百姓不掏一分钱,就可以晒着太阳奔共富。”
作为光伏村的参建者,宁波光年淞盛能源集团董事长周松成,正着手中国光伏村数字化共富平台的上线,“加快乡村振兴,我们要做解决农村共富难题的探路者”。
鄞州湾底村,以生态驱动“城中洼地”蝶变,去年村民人均收入7.75万元,是20年前的8.6倍,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村、中国最美乡村等20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昔日的贫困村、“破烂村”成了如今都市里的“花园村”。
象山诸湾,新近入选省级美丽海湾,768公里海岸线变身“蓝色银行”,去年接待游客769万人次,带动所涉村庄的村民户均增收2.3万元。
滕头村。资料图
奉化滕头村,以生态立村,在全国首创村级环境治理“生态否决权”制度,率先组建全国首个村级环保委员会,30年间否决高污染项目50余个,形成20亿元规模的生态经济集群,先后获评“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等,村民年人均收入达8.5万元,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26亿元。
“一村富不是富。我们还通过联村发展模式,带动了6个结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23%,成功帮扶河北、新疆等地村庄脱贫致富,形成跨区域绿色共富生态圈。”滕头村党委书记傅平均说。
四明大地,“两山”转化乐章澎湃,硬核制造与诗意栖居共融。
不负青山之托,不负人民之盼。
宁波的“富春山居图”里,每一笔墨彩都在诉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记者 时晓竹
编辑 张颖
#宁波头条##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