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小卒”驱动创新,探索增长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3 03:28 浏览量:5
在各大城市的繁华商圈,海底捞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吸引着打工族的注意——自助午餐悄然登陆多家门店。西安大唐西市的一家电影院门口,刚刚结束观影的95后女生王琦一出影院,就被海底捞自助午餐的宣传牌吸引。对于工作附近午餐总是需要排队的她来说,海底捞自助午餐的座位充足无疑是个不小的诱惑。
在北京的一家海底捞门店,经理透露增设自助午餐是为了增加收入。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吸引了周边商圈的消费者,还让写字楼里的上班族有了更多就餐选择。海底捞总部也给予了门店更多自主权,门店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调整菜单、价格,甚至组建特色团队。
自助午餐并非海底捞总部的统一部署,而是源自门店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门店经理介绍,骑手、保洁和保安等群体对便捷、实惠的午餐需求强烈,海底捞宽敞舒适的就餐环境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模式,不仅体现在自助午餐上,还体现在夜市摆摊、演唱会拉客等多种经营策略上。
过去,海底捞以极致的服务和师徒制扩张著称。然而,在好服务成为行业标配、门店扩张放缓的今天,海底捞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于是,这家火锅巨头开始将权力下放给最懂市场的一线员工,让他们成为创新的“探路者”。一场由一线员工驱动的“微创新”实验,正在海底捞内部悄然展开。
海底捞的自助午餐定价22元,仅为正餐价格的五分之一,这一亲民价格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北京的一家海底捞门店,经理表示已经向总部申请增设自助午餐业务,并期待总部的统一配送支持。随着自助午餐的推广,海底捞门店的决策权被进一步放大,一线员工的创新空间也得到了拓展。
除了自助午餐,海底捞还推出了演唱会“捞人”大巴等创新举措。这些创新不仅带动了夜间消费,还形成了规范的标准流程,如给大巴车匹配意外保险等。这些变化始于2023年前后,当时一位顾客想吃鲜鸭肠却未能如愿,让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开始反思标准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他意识到,一味标准化会抹杀区域之间的需求差异,于是开始推动个性化、多元化的创新。
为了激励员工创新,海底捞成立了联合评审会,对员工提出的创新方案进行评比和奖励。最高峰时,评审会一个月能收到数千条创新提报。大巴车捞人、夜市摆摊、推出工作日午餐……一线员工的创新活力被不断激发,海底捞的花式活动也越来越多。
在海底捞主品牌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管理层开始酝酿更深层次的放权变革。他们鼓励骨干员工“二次创业”,孵化副牌以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一策略既为员工打通了新的上升阶梯,也发挥了供应链的协同效应。2020年,张勇在公司内部提出了多品牌战略的想法,并鼓励统筹教练们参与新项目的开发工作。西安片区统筹教练杨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创办的“焰请烤肉铺子”一年拓店40余家,并成功成为海底捞旗下子品牌。
然而,创新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海底捞的多品牌战略带来了一定的营收增长,但非标准化经营也增加了经营的复杂度。从新品研发到供应链优化,再到终端门店装饰,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诉求日益强烈,海底捞人均消费持续降低,门店扩张也保持谨慎。
在海底捞的增长困局中,放权一线员工成为突围的关键。然而,当创新活力遭遇商业现实的挑战时,这场关乎生存模式的实验并非易事。海底捞需要在保持品牌特色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