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南县庆阳镇:“蓝珠链”串起振兴“共富帘”
发布时间:2025-07-19 14:00 浏览量:5
七月的庆阳镇,夏风裹着清甜的果香漫过山岗。沿着熟悉的乡间小道往太和村走,成片的蓝莓树郁郁葱葱,一串串蓝紫色的果实缀满枝头,像撒了层白霜的宝石,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村民们提着竹篮穿梭其间,指尖轻触果皮,沾了一手淡蓝色的果粉——这抹“庆阳蓝”,正串起一条从田间到市场的“振兴链”,让曾经的山坡地变成了村民的“聚宝盆”。
故事要从五年前说起,那时的太和村,山坡地种玉米、种土豆,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咱不能守着穷窝过日子!”村党支部书记袁大鹏开着拖拉机在田里转了三圈,咬咬牙:“种蓝莓!”说干就干,他下定决心在30亩土地上引种蓝莓,蹲在地里学技术:一亩地400株苗怎么栽?亩产1200斤咋保证?冷库咋建才能锁住鲜度?连夜里做梦都是蓝莓苗抽芽的模样。首年挂果,他守在冷库前数钱,手直抖——净利润15万!更让他高兴的是,30多个村民放下锄头走进果园,剪枝、除草、摘果,每人每年多了2000多块收入。“袁书记带咱种‘金豆豆’,这地越种越金贵!”村民王大姐边摘果边笑,篮里的蓝莓堆成了小山。
如果说袁大鹏是庆阳蓝莓的“探路者”,那林振艳就是“深耕者”。这位在蓝莓地里摸爬滚打10多年的“老把式”,用200亩标准化基地,给产业上了一道“加速档”。但真正让乡亲们服气的不是她满山的蓝莓树,而是她的“共富经”。她牵头成立“销售联盟”,种植户抱团闯市场,再也不怕“果贱伤农”;她推行“基地+农户”模式,缺技术的教技术,没本钱的包地块,120多个村民成了“上班族”,10多户村民从“看客”变成“小老板”。村民李大哥掰着手指头算:“以前打工顾家两难,现在家门口挣钱,娃上学、老人看病都不发愁。”
从袁大鹏的30亩到林振艳的200亩,从单一种植到“种植—储存—销售—体验”全链条,庆阳蓝莓的“蓝”,是产业升级的颜色,更是共同富裕的底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这些年,越来越多像袁大鹏、林振艳这样的“新农人”回到土地,他们懂技术,更懂乡亲的心;算经济账,也算民生账;谋产业路,更谋幸福路。
如今的太和村,蓝莓园成了“打卡点”,来体验摘果的游客一波又一波。村民们摸着蓝莓,眼里闪着光:“这哪是种果子,分明是在种希望。”暮色中的蓝莓园,晚风送来阵阵果香。一颗蓝莓,一颗希望;一串“蓝”珠,一条振兴路。庆阳镇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那抹蓬勃的“庆阳蓝”,正向着更辽阔的远方,生长、绽放。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于悦 通讯员 张婉婷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韩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