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绘乡野|执笔破界 村村焕新——我市探索村庄规划统筹引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5-06-06 10:54 浏览量:21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郭晓静
30岁出头的刘健经营着重庆高新区曾家镇虎峰山一家餐馆。端午假期,有回头客专程为店里的羊肚菌炖鸡而来,这道鲜甜无比的炖品自去年一推出就让食客们回味无穷。
炖品的重要食材鲜羊肚菌,是曾家镇跨村“联姻”的果实。“虎峰山村出林地,隔壁的福来村出资金,200亩林下经济就发展起来了。以前福来村‘有钱没地’,我们‘有地没钱’,是村庄规划凑成的‘好姻缘’。”土生土长的虎峰山人刘健说起此事,如数家珍。
刘健口中的“好姻缘”是指重庆高新区整合曾家、金凤两镇六村资源联合编制村规划,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合作发展起“艺术群落+特色农业+文旅融合”的三产融合业态,让资源在更大棋盘上流动,构建起特色互补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去年以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启动了村庄规划统筹引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试点,一场静水流深的改革探索就此展开。以曾家、金凤两镇六村为代表的12个村庄(片区)成为首批探路者,开启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的破界之旅。
行政破界:从“单村”独奏到“片区”合唱
8.2万平方公里的重庆,拥有行政村(含涉农社区)9000余个,这些村庄普遍具有用地分布零散、乡村产业发展不均的特征。传统“单村”规划容易将土地、产业、生态资源禁锢在行政藩篱内,让村与村之间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局。
面对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新要求,我市在探索村庄规划统筹引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多村连片区域纳入试点,创新规划编制方式,从区域发展、要素整合、空间优化方面打破行政界线,“跨边界”编制片区村庄规划,因地制宜整合片区产业、土地、历史文化、生态等要素,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功能有机衔接、产业差异发展。
从目前的阶段性成果来看,突破“单村”,以“片区”为单位编制村庄规划的探索,让试点片区的沉睡资源焕发出巨大活力。
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将英雄湾等4个村庄,跨村整合133亩商业和工业用地指标,28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重构了产业地图。英雄湾村党总支书记王速明说,以前很多乡村振兴项目业主来村里考察后都“望地兴叹”,村里没办法满足项目的用地需求,现在有规划统筹用地,就再也不用担心“踩红线”了。
“连片”带来的还有城乡基础设施协同共享。高新区曾家镇虎峰山村依托科研港优势,让海拔360米以下区域的农房污水管网直连接城市系统,一条9公里乡村环路成了串联城乡的纽带,实现了城乡资源高效流动。
初夏时节,在石柱县桥头镇瓦屋村半山腰,一栋栋精品民宿、村居连片排列,游客们品茶闲谈怡然自得。 “这里以前是相对集中的闲置瓦房,在片区规划里,这里就成了展示土家风貌的精品民宿载体。”石柱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何健说,三村按照规划联动打造的“一湖三带”空间发展格局,让土家风情的乡村风貌因“连片”实现了规模化有机展陈,由此也聚集了大量写生创作与康养旅游人群慕名而来。
布局破界:从“一地”规划到“全域”整治
就在本月,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以"自然探险 +欢乐水世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将建成投用。“多年的梦想终于落地。”项目投资方乾丰农业总经理凌云称,落户铁门乡10余年,公司先后建成果园、蔬菜、香菇基地,但之前因用地条件不明确,乡村亲子项目迟迟未能实施。
去年,纳入试点的铁门乡铁门村、长塘村(片区)通过村庄规划融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梳理出可用的村庄建设用地指标,为项目布局提供了土地指标,依法保障了项目的用地需求,让凌云的梦想落了地。
和美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治理等诸多方面,需要统筹安排国土空间和项目建设时序。过去,由于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土地政策协同不深,导致乡村空间统筹落地实施效果不佳。
铁门乡铁门村、长塘村(片区)在村庄规划明确整治区域后,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细化形成“一轴六区”整治分区,以及梯田改造、旱地改水田、矿山生态修复、小微湿地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25个子项目。“‘规划定方向,整治促落地’,这些项目被统筹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有效避免了空间冲突和重复建设,真正实现了从‘一地’到‘全域’的布局破界。”负责编制村庄规划的乡村规划师龚勤说。
长寿区石堰镇高庙村是个三面环水的半岛,纳入试点后,规划团队多次召集村民开会倾听需求,将村民的合理诉求绘成“需求地图”。“新的村庄规划,最大程度体现了高庙村的滨水生态优势,回应了村民的期盼。”石堰镇党委副书记康彪表示。参与规划编制的长寿勘测规划院规划师赵毅解释说,这个规划以“山—水—林—田—湖—草—路—村—文—产”全域全要素为规划对象,将土地整治提升为系统性的空间重构,让规划成为整治的“导航图”,整治成为规划的“施工队”,形成了闭环。
“导航图”显示:沿着自然蜿蜒的河湖岸线,将建设滨湖廊道和串联小道;村里的其他地方,则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发展千亩稻虾、推进沃柑产业品牌化,做大“一乡一品”特色粮油,实施现代农业研学;农房将进行风貌统一设计和改造,打造“幸福合院”生态康养民宿集群……资源在空间上集聚、在时序上衔接、在效益上叠加的和美乡村图景在高庙村初具雏形。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试点过程中,我市还尝试创新规划管理机制,灵活应对乡村发展的不确定性。如参与试点的永川区合兴村探索建立了“指标池+负面清单”,将闲置宅基地、高污染项目腾退产生的4.5公顷用地指标纳入“指标池”统一管理,保障全区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项目用地。同时预留2.1公顷机动指标,预控0.72公顷留白用地,为短期选址、规模及性质不确定的项目预留发展空间。
应用破界:从“二维”图纸到“三维”治理
背靠古剑山的綦江区花坝村曾是有名的“空心村”,全村2400余村民,高峰时超过一半人在外务工、生活。“纳入首批试点后,我们搜集了村里发展的三大难点痛点,从规划角度优化了花坝村空间布局,同时着手风貌管控和功能重塑, 进一步完善了满足村民需求的配套设施。”綦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说,按照村庄规划,新增邻里活动空间后,村民从以前的很少出门休闲到现在日均活动时间增至2小时以上,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提升明显,游客旅游满意度超过85%——村庄规划在花坝村具象为可触摸的乡愁、可感知的幸福。
不单是花坝村,在首批试点村庄(片区)中,规划不仅从图纸兑现为实景、更为乡村治理赋能。
大足区的和平村、惜字阁村以实景三维技术支撑规划管理,整合村庄规划、土地变更调查、“三区三线”等核心规划数据,形成了“一图统管”的数字化治理底座和“区级部门—街镇—村民”的协同治理平台。该平台辅助区级部门开展规划决策,大大减少了人员实地调研时间成本,引导村民直观参与村庄规划、治理。
铜梁区则开发了面向村民的移动端小程序,结合村民实际需求,开发出“村情总览、看规划、护耕地、查政策”四大功能模块,让村民轻松找到农房、土地、项目等关键信息。该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成果从专业图纸变为村民可见可感的日常应用,这让乡村治理的精度和温度得到了同步提升。
合川草街街道古圣村在试点过程中注重挖掘当地资源活化精神风貌,依托育才学校旧址和陶行知纪念馆两大核心载体,通过规划系统梳理全村存量建设用地及建筑,打造“红色客厅”、“二十三常能体验驿站”等服务空间矩阵,将红色基因融入和美乡村建设,让村民拥有荣誉感,村庄具有感召力。
来自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数据显示,通过村庄规划编制实施,目前首批12个试点(片区)村累计开展农田整治10394亩、补充优质耕地1355亩,盘活建设用地99.8公顷,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等涉农部门及社会资本9.5亿元,为乡村旅游、农产品初加工、鲜货冷链配送、农田水利设施等270余个项目提供规划支撑,吸引人才下乡、村民回流超600人。
未来三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和市农业农村委还将继续开展试点工作,接力探索村庄规划统筹引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的更多可能性。期待每一次破界“千村一面”难题的改革尝试,为解出巴渝村庄各美其美的多元方程提供优秀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