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光:15年练就设备“听诊”绝活
发布时间:2025-05-24 14:32 浏览量:5
在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工新材公司)的生产车间,总能看到一个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的身影,不停穿梭于轰鸣的设备之间。他就是邓晓光,一位扎根生产一线的设备修理工。15年来,他用沾满油污的双手、时刻待命的工具箱,以及永不熄灭的钻研热情,将自己的职业生涯深深镌刻在混凝土搅拌设备的运转轨迹中。今年,他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以耳为尺 听出设备“心跳”的守护者
21世纪初,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混凝土搅拌站成为建筑行业的“心脏”。刚踏入职场的邓晓光深知,设备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工程进度与质量。为快速掌握设备修理技术,他开启了“白加黑”的学习模式:白天跟着老师傅在搅拌机旁观察操作细节,连设备运转时的细微声响都仔细聆听;夜晚则抱着厚重的设备工具书挑灯夜读,3个月内记满10本学习笔记,密密麻麻的标注里藏着他对机械原理的执着探索,也见证了他技能上的不断成长。
一次,某工程的搅拌机突发轴承故障,若不能及时修复,将严重影响工程进度。接到通知后,邓晓光迅速赶到现场。他将耳朵贴近设备外壳,凝神细听运转声,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敏锐的听觉,精准定位了故障点。随后,他熟练地拆卸零件、更换轴承,原本需要两个小时的维修工作,他仅用30分钟便高效完成,保障了混凝土的及时供应。
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正在值班的他突然听到搅拌机仓传来异常声响,同事们认为是砂石结冰导致的正常现象,但他凭借多年经验判断事情绝非如此简单。他不顾严寒,毅然钻进搅拌机仓检查,果然发现搅拌刀因高负荷运转折断。若不及时处理,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生产事故。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抢修,设备终于恢复正常。
邓晓光坚持每天巡检设备,他说:“不听听搅拌机的声音,觉都睡不踏实。”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让他练就了“一听即知”的绝活——仅凭设备运转声,就能精准判断故障所在,同事们亲切地称他为“邓一听”。凭借这双“顺风耳”,他成功避免了多起潜在的生产事故,为城市建设持续输送优质的混凝土。
智启新程 勇做数字化转型的探路者
随着建筑行业加速向数字化转型,邓晓光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机遇,主动成为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2020年大年初三,为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建工新材公司接到为小汤山医院建设供应混凝土的紧急任务。然而,受疫情影响,许多操作工无法按时返岗,生产面临停滞的困境。关键时刻,邓晓光提出远程操作设备的设想。
没有先例可循,邓晓光便带领技术团队日夜攻坚:查阅海量资料、调试复杂程序、反复进行测试……48小时不眠不休,他们终于成功实现了跨越400公里的远程生产控制,为建工新材公司开辟了远程操控的先河。那段时间,邓晓光紧盯屏幕,24小时不敢有丝毫松懈:“这是在和时间赛跑,每车混凝土都关乎疫情防控大局。”最终,一车车混凝土准时送达前线,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建工新材公司数字化转型打开突破口。
在搅拌站智慧化升级中,邓晓光迎难而上。厂区计划新建地磅并实现“一机双控”,但面临地磅数据传输距离极限仅100米、实际需求400米的难题。他连续三晚苦思冥想,提出采用“RS232通讯接口数据转换光纤传输技术”。调试时,又遇线缆线路与设备排序不匹配的问题。邓晓光在实验室日夜奋战一周,不断调整线路、测试数据,最终成功实现400米远距离数据传输,为搅拌站智慧化升级扫清了障碍。
从机械操作到数字操控,邓晓光不断探索创新。在他的推动下,建工新材公司建立起CEM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搅拌机控制系统一体化等智能系统,实现从“0距离操控”到“500米控制”的跨越。走进建工新材公司智能综合控制室,32路视频监控实时展示生产全流程,调度、质检、操作实现集中办公。这座“智慧大脑”的背后,凝结着邓晓光无数个日夜的心血。由他参与打造的“新材智猛-智旭”数字化平台,更入选工信部50个典型案例,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范。
勤俭持“家” 甘当企业资产的守护者
“设备管理就跟居家过日子一样,能修就修,能省就省。”邓晓光不仅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更落实在行动中。作为企业设备“大管家”,他对站内每一台设备的参数、性能、结构都烂熟于心,建立起详细的设备档案。3年间,他主导近百项设备修复与改造,年均节省维修成本超20万元,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始终保持100%,并总结出“保养、检修、维护、改造”全流程管理方案。
一次,搅拌机卸料底门油缸后座轴销孔严重磨损,按常规需切割底座外加工,耗时耗力且成本高昂。邓晓光主动请缨,他仔细测量尺寸,手工打磨材料,采用轴套嵌套的方式进行修复。别人需要3天完成的工作,他仅用2小时便让设备“重获新生”。
除了机械设备,站内的空调、冰箱、电脑,甚至同事的电动车,只要出现故障,邓晓光都会热心帮忙修理。“遇有难题不要慌,解决就找邓晓光”,这句在搅拌站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同事们对他最真挚的认可。
15年来,邓晓光从学徒成长为首席技师,始终坚守一线。他聆听设备“心声”,突破技术壁垒,守护企业资产,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