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gTVyvyWPLCRJMD">

  1. 🍅

      📗
      🤜🐯
      🙄
      🍎
    • 🤴
    • 🏯😳
      🐵
      🥑
      🉑🎊
      🌉
    • 🚡

      外骨骼机器人行业交流202505(附概念股)

      发布时间:2025-05-05 23:36  浏览量:11

      事件性驱动:

      1、登山神奇,多个景区外骨骼机器人卖爆

      2、商业化进程加快,机构预计市场远超千亿

      外骨骼机器人应用领域持续拓展 市场空间预计远超千亿

      行业交流

      1、外骨骼机器人行业的壁垒在哪里?

      行业壁垒分专业版(医院端)和C端来看。

      进入医院端最大的门槛是临床医疗和机械控制,以及二类医疗器械证;

      C端不需要二类医疗器械证,但要证明对人体没有损害

      2、在医院端和C端具体门槛?

      外骨骼的技术和人形机器人基本一样,底层包括电机、减速器、陀螺仪IMU及力控技术。

      人形机器人是通用的辅助机械,外骨骼是专用的辅助类机械。外骨骼早期注重平衡,如新西兰的Rex机器人能自平衡行走,类似人形机器人的小脑;后来人形机器人需要路径规划和大模型控制,这是两者目前的差异,外骨骼上没有这两项。

      3、医疗领域临床需要经历哪些具体流程和时间?

      半年到一年收集数据,模拟对比等,再用三个月临床

      根据人体参数(一般考虑身高1.4 - 1.9米人群)设计机器人,做出demo后和医院签临床协议,进行一定病例数(如70例、100例甚至200例、300例)的试验,证明对至少90%的人群无额外损害,接着到国家参加拿证,要过EMC(电磁兼容)和安规,所有证到期后排队拿证,差不多两年拿到二类医疗器械证。整个过程机器人面向医院销售大概需要3 - 4年。

      4、to c版本的外骨骼机器人会根据体重、身高做个性化设置吗,还是通过AI算法实现个性化差异?

      助力版外骨骼只有两个电极在胯部(髋关节)起弹起作用,而医院用的一般有六个电极,在髋、膝、踝三个点。但未明确回答to c版本是否根据体重、身高个性化设置或通过AI算法实现个性化差异。

      5、外骨骼机器人中腰部外骨骼的有源和无源的区别是什么?

      有源外骨骼是带电池的,加了电机、减速器、驱动器和IMU惯性测量单元,相对体积比较笨重,要和人体做交互,价格也比较高,但优点是输出力矩可调节,如可1到10级可调,能做到通用版,可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调节力度。

      无源外骨骼相当于气弹簧结构,不需要额外提供电源,比较轻便、简洁,价格便宜,在欧洲大概七八千块钱,国内大概两三千块钱,可用于一些机械化装置展开不了的场景做腰部支撑;

      缺点是随着时间拉长,气弹簧弹力会衰减,寿命缩短,且支撑力不可调节,一般支撑力是固定的,如有的支撑机构是30公斤,超过30公斤不行,在30公斤以内也不可调节。

      6、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国内外整体的竞争格局如何,主要玩家?

      目前这个行业医疗端占主体,C端为辅。在技术和机械外骨骼产业方面,傅利叶处于引领地位,但傅利叶没布局C端,认为C端利润低且耗时。像陈天、麦步等做得一般,大艾等企业开始发力C端,有可能打开C端市场。海外方面,国内做该机型傅利叶最早,有海外布局,一年大概有大几千万营收,且以to b端为主。不过海外市场对机器人接受度较低,大部分老百姓和医疗机构手法传统,市场还未开放,目前机器人辅助类机械最大市场还是在国内。

      7、材料轻量化方面解析?

      2018年就开始使用碳纤维和铝件结合的材料,当时的第一款产品在活动页用铝加工件包裹碳纤维。从减重和强度方面来看,碳纤维是足够的,但它存在容易脆的缺点,韧性不太好,在金属件与碳纤维相互磨损的情况下,碳纤维容易被磨碎。整体外骨骼机器人会朝着碳纤维和铝加工结合的方向发展。

      8、大艾机器人市场情况?

      大艾是国内第一个拿到医疗器械证的公司,但后来因临床数据可能有些问题,证被取消,产品在C端和B端表现较差,偏实验室产品,B端市场未打开,目前重心偏向C端。

      9、美国Ekso Bionics公司产品上市多年,为何销售一直没起来?

      在美国,医疗支付由第三方评估,病人进医院前先评估能否治好,出院后第三方再评估,确认有改善才会把钱打到医院。外骨骼机器人早期从外观判断有效,但临床对比显示其疗效在短期内不明显,康复是长期过程,所以美国和澳大利亚市场对机器人治疗不太热衷。在工业领域,国内对工业辅助机械投入不大,工人觉得穿戴繁琐且增加负担。目前外骨骼工业应用存在轻量化和动力的问题,电机做小动力不够,做大则增加重量,如膝关节助力行走的电机,直径约90,厚度连检测器不超过70毫米,最大助力约110牛米。

      10、费用及定价?

      在医疗康复领域,国内四川和湖南外骨骼机器人已进入医保有收费,江浙地区还是自费,自费大概170 - 180元/小时,40分钟左右。辅助训练产品形态在国内三甲医院康复科基本被接受。但进入C端市场价格较贵,一个关节加上电机检测器、驱动器、传感器等,成本至少七八万,售价要17 - 20万,一般家庭难以接受,目前价格是最大问题而非产品本身问题。

      11、外骨骼机器人泵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早期成本大概20万左右,现在量产化价格可控制在9 - 10万。低于100台(按50台一组)成本大概在十五六万左右,超过100台以上成本是8 - 9万一台。针对六个关节的是上述价格,像登山用的两个关节(髋关节)专业版,100台以下成本大概大几千块钱,开模后成本可降到1500 - 2000块钱之间。

      12:医疗康复用的机器人和其他类型机器人成本差异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医疗版很多零部件是非标的,价格贵且难以形成量,医院产品量少难开模,医疗器械拿证价格高;

      二是医疗端考虑安全性第一位,不单纯考虑成本,对材料的安全性检测和认证费用高,如生物兼容实验、EMC和电子兼容等方面。而C端基本是开模的,成本可大幅降低,且C端目前无管控和标准,价格可降得很低。

      13、外骨骼机器人谐波跟行星两个方案,未来行业更倾向于哪一种?

      家庭版倾向于谐波方案,因为行星方案扭矩小、减速比小、电压体积大。谐波直径90时减速比可达100 - 120,厚度二三十,而行星一级减速比大概3 - 5,厚度高。但医疗版行星方案是可行的,医疗版要求有一定重量来支撑人体,民用版则越轻越好。

      14、外骨骼机器人的壁垒?

      外骨骼机器人是机器人的高端形态,真正做这一块需要对人体本身临床有认可,要熟悉各种病情和人体骨骼结构,还要懂机械控制,要求较高。

      投资要点

      外骨骼机器人的受益标的有两条主线:

      (1)上游硬件端。受益标的美湖股份(关节减速器)、宏昌科技(关节减速器)、华依科技(IMU);

      (2)中游产品端。受益标的振江股份、探路者

      催化三重奏:登山出圈+低价抢购+产能告急

      投资逻辑:外骨骼赛道兼具“消费爆发+技术复用”双重逻辑,轻量化材料(PEEK/碳纤维)与关节部件(减速器、丝杠)为核心抓手,优先布局产能落地快、技术壁垒高的标的,同时关注户外运动、工业搬运等场景拓展带来的增量机会!

      1️⃣ 轻量化革命×关节技术复用

      材料升级:PEEK/碳纤维减重30-40%,破解续航与穿戴痛点

      关节突围:外骨骼关节模组与人形机器人技术同源,行星减速器、丝杠等核心部件需求激增。

      外骨骼受益标的:聚焦核心部件与场景龙头

      短期看产能放量,长期看技术壁垒:

      福达股份:程天科技行星减速器供应商

      蓝黛科技:手握海外3-4万套关节订单,卡位全球供应链

      振江股份:自研上肢/腰部外骨骼专利,25年量产消费级产品

      精工科技:碳纤维方案对标海外,复旦技术背书打造稀缺性

      外部推荐

      🎋💚

      🎞🎄

      🔋🎄

      Zmbd">

      🦓⬅
      🐿
        🥕💽
        1.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