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sn6pd3XKuG">

  1. 😰

      🍂
      📐🐇
      💵
      🐋
    • 😠
    • 🥛🚘
      🤛
      🚨
      📂
      🛸🤔
      🕕
    • 骨灰海葬率超30%,汕头如何做到?

      发布时间:2025-04-03 13:16  浏览量:3

      在汕头,澄海区凤翔街道外埔社区多年来的骨灰海葬率一直领先全区,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把骨灰撒向大海”成了社区居民的共识。这是殡葬新风吹进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缩影。

      近年来,汕头广泛推广骨灰海葬、树葬等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群众接受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移风易俗、文明祭扫效果不断显现。去年,汕头骨灰海葬率首次突破30%,汕头市民政局被授予“全国殡葬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过去20多年,汕头已举办47次骨灰集体海葬活动。

      “由老人带动老人”

      早晨,位处汕头莲阳河旁的外埔社区内,社区文化室人来人往。当地老年人三五成群,有的围坐打麻将,有的喝茶聊天。“这里的老人都很开明。”外埔社区老年人协会会长陈茂存说。

      “‘厚养薄葬’几乎是社区共识,大家都认为去世后进行骨灰海葬挺好。”外埔社区党委委员黄晓燕证实了陈茂存的这番话。20年多来,社区累计有1000多份骨灰撒入大海。

      黄晓燕告诉记者,社区早就订立了村规民约,由党员引领、老人带头,推进丧事简办。前几年社区还有三份骨灰寄放在骨灰楼,去年都由亲属进行海葬。

      外埔社区现有户籍人口6700多人,常住人口超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社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从人口基数来说,殡葬改革的难度与其他社区区别不大,为何居民对骨灰海葬的接受度这么高?

      澄海区凤翔街道外埔社区多年来的骨灰海葬率一直领先全区。

      “这和居民的开明观念有关。”黄晓燕认为,一方面得益于靠河的地理环境,外埔社区有一个老码头,过去随着改革开放和特区发展,有许多居民外出打拼,也有不少外来人前来定居,社区内现有姓氏多达40几个。这样的人员流动和思想碰撞,让大家对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接受度很高。

      另一方面,外埔社区人多地少,“由老人带动老人”成了社区推行移风易俗的重要力量。1997年推进殡葬改革时,要将土葬改为火葬,就由党员引领,加上当地老年人协会牵头,推广火化后进行骨灰海葬。

      “很多老人看到身边的人都选择骨灰海葬,慢慢会产生共情和认同,继而变成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黄晓燕说。如今在社区,往往不是年轻人主张骨灰海葬,而是老人主动要求自己过世后要海葬。

      在潮汕地区,大部分家庭都会在重要节日祭拜或缅怀先人,寄托哀思。逝者骨灰海葬后,亲人如何祭拜?

      早在2005年,外埔社区就考虑到这一点,陆续建起六座祠堂,供奉逝者的牌位,每个祠堂每年会举办三至六次不等的集中祭拜活动。“现在社区的居民都不用在家祭拜。”陈茂存表示,外埔社区是侨乡,很多人常年在外打拼和生活,通过祠堂集中祭拜不仅方便后人,也更加环保节约。

      常年居住在广州的陈有潮,其父亲2008年去世后就选择骨灰海葬。“社区推广这样的殡葬方式很好,后人随时随地走到海边,在心里都能缅怀先人。”在陈有潮看来,长辈在世时好好孝敬,才是子女真正的孝心。

      近年来,外埔社区还设立文化室,成了居民日常活动和娱乐的场所。“大家交流多了,思想更开明,绿色殡葬的理念更深入人心。”黄晓燕说。

      率先出台海葬制度

      外埔社区居民对骨灰海葬的接受度,是其所在澄海区推动殡葬改革的缩影。

      自2002年推行骨灰海葬以来,澄海区骨灰撒海总数累计超9万份,年均骨灰海葬率达55%以上,去年更达到了70%。2023年,澄海区被确定为广东省新时代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这个行政区何以成为绿色殡葬的“探路者”?据澄海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澄海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3亩,全区184个村(社区)中有一半以上没有山林地,自然资源十分紧缺;另一方面,澄海区濒临南海,区位优势有利于推行骨灰海葬。这样的客观因素,为推行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奠定了基础,再加上政策推动,人们的观念也越来越开明。

      数据显示,2002年澄海区骨灰撒海量为1844份,2007年为2351份,此后每年都保持在3000份以上。对此,澄海区也加快推动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2013年,澄海区在广东省率先打造专门用于骨灰撒海的海葬码头,如今该码头已有两大一小共三个告别厅,还建有骨灰集中撒海临时存放点、登船栈道和沿海护栏等设施。2018年,澄海区建造了一艘总造价150万元、长20米的海葬专用船,确保丧属出海安全。

      2019年,澄海祥安墓园建成22亩的海葬纪念园,设有海葬纪念碑、生命纪念墙“垂芳录”等,设置树葬、花葬等节约环保型墓区,给市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绿色殡葬选择。

      此后,澄海区在全省率先出台骨灰海葬管理制度,制定海葬活动标准化流程,推动骨灰海葬规范化发展,并落实党员干部带头执行,规范党员干部治丧行为,示范带动形成绿色殡葬浓厚氛围。

      “我们指导全区184个村(社区)把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简化丧事流程,推进殡葬观念更新迭代。”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共181个,制定“红十条”“白十条”,通过“老人带动老人”宣传殡葬改革移风易俗,让群众参与进来,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感受海葬的好处。

      殡葬改革的难点在于观念转变。对此,澄海区还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对响应海葬倡议的先进典型村进行正面宣传,近3年来开展移风易俗相关主题活动超220场次,不断推动移风易俗,提高人民群众文明意识。

      “海葬作为一种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该负责人说,澄海区骨灰撒海有两种形式,丧属可租用专用船只出海撒放逝者骨灰,也可委托区殡仪馆集中出海撒放。如今,该区每周开展1—2次常态化骨灰撒海活动,并连续三年在海葬码头举行“爱融碧海向海而生”海葬公祭活动,累计超6000份骨灰通过该活动参加集体海葬。

      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

      不久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措施。其中提出要“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由此可见国家对殡葬改革的重视。

      在汕头,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步伐从未停止。

      自1998年起,汕头开始举办集体海葬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26年共47次。从2011年起,汕头还实行骨灰集体免费撒海政策,费用由政府统一承担,降低群众选择骨灰海葬的门槛。

      数据显示汕头骨灰海葬数量累计超过14万份,绿色生态安葬方式得到广泛认可,群众接受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2024年,汕头骨灰海葬率更创下新高,首次突破30%

      移风易俗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完善推动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汕头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先后出台实施《汕头市殡葬管理条例》《汕头市绿色生态安葬工作指引》等法规政策文件,全市形成民政部门主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市、区两级充分联动推进海葬工作的协作局面。在此基础上,发挥汕头沿海区位优势,将海湾大桥外海域设为骨灰海葬区。

      除了政策的指引和制度的建立,汕头也注重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殡葬政策法规,倡导文明殡葬理念。其中,组织党员干部签订《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移风易俗承诺书》超4.1万份,引导民政干部开展移风易俗主题系列宣传活动,龙湖区去年就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165场。

      “海葬突破了传统‘入土为安’的观念,有利于节约土地、改善生态环境。”汕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多途径宣传倡导海葬新风,汕头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及全市1003个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功能,引导群众改变丧葬陋习。与此同时,全市不断推动海葬服务常态化,依托微信公众号实时接受海葬线上预约,安排专人跟进,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龙湖区,10个街道125个村(社区)建立一支由街道殡葬专管员、村(社区)干部组成的殡改信息联络员队伍,负责日常监管,为移风易俗把好关、站好岗、优服务。该区还在78个村(社区)设立红白理事会,并在各村村规民约中加入文明节俭办丧事内容,大力提倡丧事从俭,文明祭祀。2024年上半年,龙湖区绿色生态安葬754份,绿色生态安葬率达到54.36%。

      在潮阳区,2025年度骨灰集体树葬民俗公祭活动日前举行,文明树葬新风悄然兴起。潮阳华侨永久墓园无偿捐献43个格位用于骨灰树葬,助力推进绿色生态殡葬。“我是通过村委会的宣传知道这个树葬活动,感谢政府举办这样的公益性活动。”参加活动的市民陈伟明说。

      当哀思化作浪花与年轮,当祭扫融入踏青与花香,汕头正以绿色文明新风,续写生态殡葬的新故事。

      ■一线实践

      骨灰集体海葬推行20多年

      “向海而眠”广受认可

      辽阔的海面上,一艘行驶的船只响起三声汽笛声,船上222名家属手捧装有逝者骨灰的可降解环保骨灰盒,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将先人骨灰缓缓沉入大海,让生命回归自然的怀抱。南海之滨,柔和海风轻拂每个人的脸庞,仿佛诉说着亲人无尽的思念。

      这是去年冬至日汕头第47次骨灰集体海葬活动的温情一幕,也是汕头倡导绿色文明殡葬新风的行动实践。

      多年来,汕头持续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移风易俗,大力推行绿色殡葬,截至目前已连续26年成功举办骨灰集体海葬活动,“厚养薄葬”和“节地安葬”的安葬方式广受认可。

      骨灰海葬成“优选项”

      前几年刚退休的陈玉玲有四兄弟姐妹,父母去世后,他们把父母的骨灰寄放在骨灰楼。作为土生土长的汕头人,兄弟姐妹几人每逢重大节日都会聚在一起祭拜缅怀。去年,他们深思熟虑后做出一个决定:骨灰海葬。

      “像我们这代人,或多或少还是会有传统思想,以前觉得寄放在骨灰楼更好,至少看得见。”陈玉玲坦言。

      为何现在会选择骨灰海葬?

      “这几年看到宣传多了,身边很多人也选择骨灰海葬,自己的想法也慢慢改变。”陈玉玲说,如今社会倡导移风易俗,每年骨灰海葬的数量越来越多,每次看到这些正能量信息,思想都会有一些松动。再加上兄弟姐妹生活在不同城市,每次聚在一起祭拜,日子都要反复挑选和协商,“大家都忙,你有空,他又不行,这样久了反而不利于家庭团结”。

      去年,陈玉玲的哥哥提议进行骨灰海葬,她第一个赞同。一开始,其他人也有顾虑过,但经过大家商量,很快就一致赞同。

      “我们兄弟姐妹几人生活在三个不同城市,每个城市都有海,其实换个角度看,让父母的骨灰回归大海,我们只要走到海边就能缅怀父母。”在陈玉玲看来,骨灰海葬是一种既环保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殡葬方式,让我们能够以更广阔的胸怀去缅怀逝去的亲人。

      在陈玉玲的家庭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对绿色生态殡葬接受度很高,在日常生活中也慢慢改变老一辈的想法。“我儿子一直说,以后他不在了把骨灰撒大海就行。”陈玉玲说,

      从小在海边长大,大家对大海有着很深的感情,自己以后也要选择海葬。“我们虽然退休了,但思想要跟上年轻人,跟上社会的节奏。”

      开展“汕风惠民”行动

      在汕头,像陈玉玲这样转变想法的人越来越多。

      1998年,汕头市首次举办集体骨灰海葬时,仅有39份骨灰撒海。2011年,汕头开始实行骨灰集体免费撒海政策,至2024年,全年骨灰海葬已超过8700份。

      “汕头将骨灰海葬作为普惠性公益事业,全市实行骨灰集体免费撒海政策,所需费用由政府统一承担,2024年至2025年,每年落实200万元财政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实现了群众经济零负担。”汕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满足群众绿色殡葬需求,今年4月8日,汕头将继续举办第48次骨灰集体海葬活动。

      届时,活动将分为两场,其中上午场亲属参加告别仪式并随船出海参加海葬活动,计划海葬骨灰120宗;下午场为委托海葬活动,亲属不参加告别仪式、不随船出海、不设定骨灰宗数。

      “我们着眼群众现实需求,持续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把百姓身后事办成‘暖心事’。”汕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开展“汕风惠民”民政事务提质行动,全面落实殡葬惠民政策,推动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倡导树立文明丧葬新风,持续擦亮汕头海葬品牌,在全社会形成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的殡葬新风尚。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杨立轩

      外部推荐

      🎼🍡

      🐺🎺

      🥩🌑

      BL2GvOCcFw">

      🦔🧝
      🗑
        🏑🗳
        1.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