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信任,不过是瞎子对哑巴的彼此依赖
发布时间:2025-03-30 10:13 浏览量:8
这次来青岛,是给一家国企做团建培训。晚上晓兰姐设计了一个“瞎子与哑巴”的游戏,就是一个人蒙着眼当瞎子,而另外一个人不能说话,只凭一根细绳牵引要带着他穿越重重未知的障碍到达目的。其中又有两个特别的设计,其一伙伴是通过蒙眼转圈随机匹配的,两人可以根本不熟甚至完全不认识;其二游戏进行一半的时候要角色互换。
晓兰姐说为了让游戏有趣哑巴是可以折腾瞎子的,比如故意带他走难走的路,或者给出错误信息让他误判。结果一路下来,当哑巴的都对瞎子呵护有加,最后大家复盘时都在说真是难得的人生体验,没想到这辈子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如此强烈的信任,真是庆幸自己能处在这么一个善良有爱的团队当中,在往后的工作中更要彼此信任,精诚团结,紧密合作。
因为参与的人正好是单数,我就也“被迫”参与其中体验了一回。这个游戏是晓兰姐和明阳设计的,我也毫不知情其中的细节,只是看见前一晚她俩出去测试时回来明阳是把眼镜给碰飞了,还在慌乱中踩断了镜腿,她笑着说“这可真是个大跌眼镜的游戏!”。所以一听要我也参加,我内心其实是抗拒的,我的眼睛现在是高度近视+散光+夜盲+老花,没了眼镜走夜路还要把生命交给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手里,真的应了那句话“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人生最大的险境莫过于此啊!就这么战战兢兢的走完一圈回来,我跟他们有了不一样的领悟。
首先就是对于“信任”二字的重新理解。回来想起写这篇复盘文章时,我特意又去查了一遍这两个字的原意,原来信的原意就是人言真实,言而有信;而任中的壬在甲骨文中就是一根线穿过骨针,加上了人就意指可以带领别人穿越迷雾的人,是可以担当的人。我一看,这不正好对应了“瞎子与哑巴”的游戏设定,瞎子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而哑巴则是可以依赖走出去的人。我自己复盘我能在这样的场景对一个陌生人产生信任的前提其实是有三个的:其一,我知道这是个有安全保障的游戏,不可能会让意外发生;其二,我知道这里除我之外都是一个单位里同事,团建里的表现是会带入到往后的工作生活中的,大家一定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其三,角色互换是个特别重要的设计,这就意味着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完全对等的,你怎么对待别人的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所以大家就算是开玩笑都会小心分寸。换一个场景,为何身处缅北的中国人骗起国内的中国人就那么毫无顾忌呢?无非就是少了这些约束,一切只会从自己的利害出发。所以怎么才能建立一个让人产生信任自觉自愿的做好人办好事的环境呢?就是一定要建立一个长期相处责权对等的契约关系(可能只是通用的法规),人人平等且相互需要,才会产生彼此的信任,愿意相信长期主义。
另外就是对探路者的理解。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要想去搞创新,可不就像是瞎子摸黑前行,我们内心的恐惧来自对未来的一无所知。就以我在这个游戏里当瞎子的体验来说,特别是最后环节连哑巴手里的那根“救命稻草”也被撤走的时候,真的是陷入到了巨大的恐慌,但很快就会镇定下来,立刻切换成其他体感真当一个瞎子靠自己的摸索前行,此时旁边一起大呼小叫的瞎子同行者就变成最大的心理安慰,特别是前面走的瞎子还能把他探索到的信息(比如前方有上行的台阶共五级)分享,立刻心里就踏实了。所以我得到的体会是:一,要相信自己,相信常识,相信经验,相信自己认定的方向;二,一个人上路远不如一群人上路,当我们要向未知出发,最好就是先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彼此传递有用信息,进展就会快得多;三,全无依靠时一定要冷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定每一步都要踩实,走的远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快并没有那么重要。
最后是作为一个半小时盲人体验者的真实感受,对于特殊人群的关照还真是考验场所运营者的精细度,一个能对特殊人群(老弱病残孕等)友好的环境才算得上“XX友好”。一个场所管理的好坏不在那些对于正常人来说习以为常的保安保洁,而在于处在用户的角度,为更多的人群设身处地的考虑。好的体验未必会分享,不好的体验却会产生致命的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想方设法扩大人流,争取更广泛的客户,有没有想过要通过怎样的措施来做到?只是靠口头的宣传吗?你说你是“宠物友好”,你真的为那些毛孩子和它们的家长考虑过吗?你说你是“骑行友好”,你想好车往哪里放,衣服可以在哪里换吗?你希望更多的开着车来,你想到怎么停车最通畅,怎么找车位最简单吗?你想做亲子人群,那么最基础的母婴室你是怎么设计的?你为等候区的大人们准备了些什么消遣去处?这些细节体现着管理水平的高低,还真不是书本能教的,全在自己的用心。
最后,我想对这家特别想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国企说一句患难与共后的真心话:其实不用担心自己起步晚专业度不够,热爱、真诚和担当才是必杀技,你心里有爱,真诚待人,勇于担当,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事,在城市更新这个赛道,我看到的大多数都是跨界而来的外行远胜带有浓厚地产、百货印记的内行,就在于你看到的是人还是货,你是从人出发,还是从钱出发,结果真的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