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yVgR6KnKxIsJKwE">

    • 🌅
      🥄🏆
      🤨
      🌤
    • 🤨
    • ♎👓
      📚
      🦋
      🐘
      ⚓💩
      😏
    • 合并建校21年!黄淮学院跃升为豫南高教明珠?见教育部批复文件

      发布时间:2025-08-10 04:26  浏览量:6

      在豫南大地的沃土之上,一座现代化高等学府正以昂扬姿态书写着育人华章。2004年5月,教育部一纸批文划破驻马店高等教育的长空——由驻马店师范专科学校与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的黄淮学院正式成立,成为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这所年轻学府的诞生,不仅填补了豫南地区综合性本科教育的空白,更肩负着推动驻马店从“人口大市”向“人才强市”跨越的历史重任,被誉为“豫南高等教育的里程碑事件”。

      回溯世纪之交的河南,高等教育布局正经历深刻变革。2003年,河南省政府印发《2003-201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支持地市高校升级改造”的战略目标。彼时,驻马店作为河南省人口大市(2003年常住人口780万),高等教育资源却相对匮乏:全市仅有2所专科院校,本科层次教育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8%。这种“洼地效应”直接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驻马店GDP总量仅430亿元,人均GDP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50%,高素质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

      黄淮学院的组建,正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破解区域高教失衡的关键落子。教育部在批复文件中明确指出,该校需“立足豫南,服务区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一定位与驻马店打造“豫南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高度契合。合并之初,学校便承载着三重使命:一是整合两校优质资源,构建覆盖文、理、工、管的综合性学科体系;二是填补驻马店本科教育空白,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度;三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豫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智力支撑。

      如今,这座由两所专科院校合并而来的学府,已成长为拥有56个本科专业、1.8万名在校生、1200余名教职工的综合性高校。从驻马店师范专科学校的粉笔春秋,到中原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匠摇篮,再到黄淮学院的创新蝶变,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不仅是河南高等教育布局优化的生动缩影,更是中国地方高校从专科到本科、从单一学科到多科性发展的典型样本。2024年,站在合并建校2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黄淮学院的崛起之路,恰是一部豫南高教从追赶到跨越的奋斗史诗。

      黄淮学院的血脉深处,流淌着两所专科院校的办学积淀。驻马店师范专科学校以师范教育筑基,中原职业技术学院以应用技术立校,二者如同两股奔涌的溪流,在2004年交汇融合,共同孕育出这所豫南高教新贵。追溯它们的发展轨迹,恰似翻开一部豫南地区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壮大的微观史。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驻马店师范专科学校在确山县三里河乡的一片农田上破土动工。这所诞生于农村的师范院校,从建校之初就肩负着为豫南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使命。首批开设中文、数学、物理3个师范专业,招收全日制专科生210人,开启了驻马店高等师范教育的新纪元。

      作为豫南地区最早的师范院校之一,该校始终将专业建设聚焦于基础教育需求。至2003年合并前夕,已形成覆盖文、理、教、艺四大学科的师范专业体系:中文教育专业累计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4200余人,数学教育专业向豫南8县2区输送数学师资3800余名,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遍布驻马店各中学外语课堂。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增设的“小学教育综合专业”,开创了河南省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先河,该专业至2003年累计毕业生达1900人,填补了驻马店农村小学复合型师资的空白。

      表:驻马店师范专科学校1985-2003年关键发展节点

      | 年份 | 重要事件 | 办学指标突破 |

      |------|||

      | 1985 | 更名为“驻马店师范专科学校”(原驻马店师范学校大专班) | 在校生突破1000人,增设历史教育专业 |

      | 1992 | 通过教育部专科教学合格评估 | 专任教师增至15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达28% |

      | 1998 | 获批河南省首批“师范教育改革试点院校” | 建成3个校级重点专业(中文、数学、英语) |

      | 2001 | 迁址驻马店市开源大道新校区 | 校园面积扩大至320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800万元 |

      | 2003 | 与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启动合并筹备 | 当年招生2100人,累计培养毕业生超1.8万人 |

      校名的几度更迭,记录着学校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历程。1978年建校时为“驻马店师范学校大专班”,1983年升格为“驻马店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1985年正式定名“驻马店师范专科学校”。在25年的办学历程中,这所地方师范院校始终扎根基础教育一线,其毕业生占据了驻马店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半壁江山——据驻马店市教育局2003年统计,全市中小学教师中,62%的语文教师、58%的数学教师毕业于该校,“天中教师摇篮”的美誉由此而来。

      与师范教育的厚重底蕴不同,中原职业技术学院的崛起之路,镌刻着职业教育改革的鲜明印记。1983年,驻马店地区行署整合驻马店地区工业学校、农业学校、财经学校三校资源,组建“驻马店地区职业大学”,这便是中原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这所诞生于职业教育浪潮中的院校,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面向产业、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成为豫南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路者

      工科特色是该校最鲜明的标签。合并前夕的2003年,学校已形成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为核心的专业集群: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拥有3个校内实训车间(含数控加工中心2台、普通机床38台),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成省内领先的PLC实验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驻马店市建筑总公司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这种“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布局,使该校毕业生保持着95%以上的就业率,2002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职业教育就业先进单位”。

      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印证了其社会认可度。1999年更名为“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后,学校进入发展快车道:2000年在校生3200人,2001年突破5000人,2003年达到6800人,成为豫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职业院校之一。值得关注的是,该校的校企合作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03年,已与驻马店市12家重点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设“骏马车辆班”“蓝天化工班”等定向培养班级18个,年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500余人。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平均起薪较同类院校高出18%,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该校率先探索“双证融合”培养模式。1998年,学校在全省职业院校中首批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至少1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至2003年,累计有4200名毕业生获得车工、电工、计算机操作员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证书获取率达89%。这种“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培养特色,使其成为驻马店市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人才引擎——2003年驻马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35%的技术骨干毕业于该校,其中驻马店市卷烟厂、豫南水泥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一线技术岗位,该校毕业生占比超过40%。

      从三校合并的艰难初创,到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围,中原职业技术学院用20年时间书写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豫南样本”。至2004年合并前夕,学校占地48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00万元,开设23个专科专业,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涵盖文、经、管、农的多科性职业教育体系,为黄淮学院的组建奠定了坚实的应用型办学基础。

      2004年5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发函〔2004〕10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黄淮学院的通知》,这份编号清晰的红头文件,正式宣告了黄淮学院的诞生。文件明确批准“在驻马店师范专科学校与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的基础上建立黄淮学院”,学校全称为“黄淮学院”,英文译名为“Huanghuai University”,办学层次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管理,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在办学定位上,批复文件用“立足豫南、服务河南、面向全国”十二个字勾勒出学校的发展坐标,并特别强调其“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方向。首批设置的5个本科专业成为这一定位的直接体现: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承接驻马店师专的师范教育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会计学则延续中原职院的应用型基因,形成“师范+工科”的复合型专业布局。文件同时规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8000人,这一数字较两校合并前的总和(8900人)有所压缩,暗含着教育部对新校提升办学质量的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复中特别提出“学校现有专科层次专业结构调整和招生工作,按照我部有关规定办理”,这为两校原有62个专科专业的逐步过渡设定了政策框架。文件末尾要求河南省“加强对该校的领导和管理,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校园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为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段话既是期许,也为后续驻马店市投入1.2亿元用于新校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份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章的文件,如今珍藏于黄淮学院校史馆,成为学校发展史上最具分量的“出生证明”。

      两校合并的序幕,早在2003年3月便已拉开。驻马店市教育局《2003年高等教育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整合师专与职院资源,申办本科院校”的设想,这一构想迅速得到河南省教育厅的响应——2003年6月,省教育厅调研组进驻两校,形成《关于驻马店市两所高校合并组建本科院校的可行性报告》,明确合并工作分三阶段推进:2003年7-12月为筹备期,2004年1-4月为申报期,2004年5月后为组建期。

      资产整合是合并筹备的“硬骨头”。根据驻马店市财政局《两校合并资产清查报告》(2003年第47号),两校合并涉及固定资产总值1.86亿元,其中驻马店师专占6200万元(含土地320亩、校舍8.2万平方米),中原职院占1.24亿元(含土地480亩、校舍12.5万平方米)。为避免重复建设,筹备组制定“一校两区、功能分区”方案:师专校区保留师范类专业教学,职院校区侧重工科实训,共用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仅此一项便节约建设资金3800万元。人员编制调整同样棘手,两校原有教职工896人(师专428人、职院468人),超编156人,通过“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最终分流行政人员42人、工勤人员38人,实现师资队伍平稳过渡。

      2004年9月开学季,合并后的首个挑战浮出水面:62个专科专业与5个本科专业并存导致的教学管理混乱。驻马店市教育局《合并工作简报》(2004年第12期)记载,当时出现“同一教学楼内本科班与专科班共用实验室”“师范专业教师不熟悉应用型课程标准”等问题。更棘手的是学科壁垒——师专教师习惯“黑板+粉笔”的理论教学,职院教师擅长“车间+课堂”的实践教学,两种模式的碰撞一度引发教学方法之争。为此,学校紧急出台《过渡期教学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教学督导员”制度,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聘请12位教授组成专家组驻校指导,推动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初步融合。这场被称为“破冰之旅”的磨合,为后续学科交叉埋下了伏笔。

      从两校合并时的5个本科专业,到如今覆盖8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高校;从最初的8000人办学规模,到全日制在校生突破1.8万人——黄淮学院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历史性跨越。这场脱胎换骨的蜕变,始于学科专业的重构,成于师资队伍的壮大,依托科研实力的跃升,扎根办学条件的改善,最终铸就了今日豫南高教领域的特色品牌。

      合并之初的黄淮学院,学科结构呈现明显的“双峰特征”:师范类与工科专业占比达92%,文、理、管等学科仅为点缀。2004年教育部批复的5个本科专业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延续师范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会计学则承接职业教育基因,这种“5专业起步”的格局,在当时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颇具代表性。

      20年间,学科版图的扩张见证着学校的综合化进程。2006年增设艺术设计、音乐学专业,填补艺术类学科空白;2010年开设护理学、临床医学专业,进军医学领域;2015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布局新兴工科;2020年设立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强化人文社科建设。至2024年,学校学科门类已从合并初期的2个增至8个(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法学),形成“以工为主、多科协调”的学科生态。

      表:黄淮学院2004-2024年学科专业发展对比

      | 指标 | 2004年(合并初期) | 2024年(当前) | 增长幅度 |

      |||||

      | 本科专业数量 | 5个 | 56个 | 1020%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0个 | 12个 | — |

      | 省级重点学科 | 0个 | 7个 | — |

      | 学科交叉专业占比 | 8% | 35% | 27个百分点 |

      | 年度新增专业数量 | 1-2个 | 3-5个 | — |

      专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工学门类已形成“计算机类(12个专业)+ 土木建筑类(8个专业)+ 智能制造类(6个专业)”的优势集群,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3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管理学门类构建“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的应用型链条,会计学专业连续5年获河南省专业评估A类;艺术学门类打造“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的创意设计矩阵,2022年师生作品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金奖3项。这种“集群化发展、特色化突破”的路径,使学校在河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56个专业全部达到B类以上,其中23个获评A类。

      师资是立校之本。2004年合并初期,黄淮学院面临“数量不足、结构失衡”的师资困境:全校专任教师仅200人,高级职称占比35%,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不足40%,且两校原有教师存在“师范型”与“技能型”的明显分野。为此,学校出台《2005-2010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启动“三大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青年教师培育工程、双师型教师塑造工程,拉开师资队伍建设的序幕。

      数量与结构的双重突破印证着建设成效。2024年,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1200人,较2004年增长50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提升至58%,其中教授186人(含二级教授12人)、副教授4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20人,占比35%,较2004年增长15倍。人才队伍的层次显著提升: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8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2004年为0),省级优秀教师12人。2023年,计算机学院王教授团队入选“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实现国家级教学团队零的突破。

      “双师型”教师培养彰显应用型办学特色。学校与驻马店市15家龙头企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要求工科专业教师每五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企业实践经历。2024年,全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2%,其中机械工程学院85%的专业教师持有高级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团队中,12人拥有企业技术研发经历,主导或参与企业横向课题28项。这种“讲台能授课、车间能实操”的师资特质,使黄淮学院在2022年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中,“双师型教师建设”指标获评优秀。

      合并初期的黄淮学院,科研工作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2004年全校科研经费仅86万元,无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教师年均发表论文不足1篇。2010年,学校召开首次科研工作大会,提出“科研强校”战略,明确“以应用研究为导向,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科研定位,由此开启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转型之路。

      科研平台建设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2015年,“豫南片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智能感知与新能源材料实验室”入选河南省重点实验室;2022年,“乡村振兴研究院”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协作单位。至2024年,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省部级科研平台18个,形成“1+18+N”的科研平台体系,其中“建筑节能材料研发团队”“农业物联网技术团队”等5个团队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科研产出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步跃升。近五年,学校纵向科研经费总额突破2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较2014-2018年增长320%;累计授权专利1260项,年均150项,其中发明专利186项,专利转化金额达1.2亿元。标志性成果包括:

      · 2020年,土木工程学院张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驻马店市国家级科技奖项零的突破

      · 2021年,经济与管理学院李教授主持的“豫南农村电商发展模式研究”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相关建议被省政府采纳

      · 2023年,计算机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节点”通过国家级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 2024年,医学院王教授团队完成的“豫南地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项目,为河南省慢性病防控政策制定提供核心数据支撑

      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使学校在2023年河南省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科研服务教学”指标获专家组高度评价。

      4.校园建设与办学条件改善

      1700亩的现代化校园,45万平方米的教学行政用房,180万册的纸质藏书——今日的黄淮学院,已从合并初期“一校两区、设施陈旧”的窘境,蜕变为拥有完善办学条件的现代化高校。这场“硬件革命”始于2005年新校区建设,驻马店市将开源大道东段800亩土地划拨学校,启动总投资6.8亿元的一期工程,由此拉开校园扩建的序幕。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2007年新校区投入使用,首批建成教学楼4栋、实验楼2栋、学生公寓6栋,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2012年二期工程完工,新增图书馆、体育馆、实训中心等标志性建筑,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30万平方米;2020年三期工程竣工后,校园总面积扩展至1700亩(含开源校区1200亩、医学院校区500亩),拥有标准化实验室186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多媒体教室320间、智慧教室45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2004年的1200万元增至2024年的4.8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2.6万元,远超教育部本科院校办学标准。

      智慧校园建设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2018年,学校投入8000万元建成“一站式”智慧校园平台,实现教学管理、学生服务、后勤保障的全流程数字化;2020年建成河南省首个高校5G+智慧教育示范区,部署5G基站28个、物联网感知设备3000余台;2023年上线“黄淮学院AI教学助手”系统,覆盖56个本科专业的课程资源库,累计存储教学视频1.2万小时、电子图书200万册。图书馆的变迁尤为典型:从2004年两校合并时的纸质藏书35万册,到2024年的180万册纸质藏书+200万册电子图书,馆内设有VR阅读区、创客空间、学术报告厅等功能区域,成为师生学习科研的核心枢纽。

      办学条件的改善,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2024年,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25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8.6平方米,均达到国家标准的1.5倍;校园绿化覆盖率达42%,获评“河南省园林单位”;后勤服务实现“一卡通”全覆盖,食堂获评“河南省高校标准化示范食堂”。这些数字背后,是黄淮学院从“合并建校”到“特色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豫南地区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持续优化的生动写照。

      历经二十载砥砺前行,如今的黄淮学院已形成“应用型底色鲜明、国际化特色凸显、信息化优势显著”的办学格局。这座矗立在天中大地的高等学府,不仅是豫南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以其独特的办学模式成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标杆,先后斩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文明校园”等多项殊荣,书写着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1.办学特色与社会声誉

      “应用型、国际化、信息化”三位一体的办学定位,是黄淮学院在长期实践中凝练的核心竞争力。应用型办学聚焦产业需求,构建“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机制,8个学科门类56个本科专业中,42个专业与河南省“十大战略”直接相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1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居河南省同类高校首位。国际化办学打破地域边界,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8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2023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生达1800人,获评“河南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信息化办学引领教育变革,建成全国高校首个“5G+智慧教育示范区”,自主研发的“AI教学助手”系统覆盖全部专业课程,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社会声誉的积累印证着办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连续5年入选“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度十佳高校”,2022年获评“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连续三届保持省级文明校园称号),2023年跻身“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前100强。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品牌效应,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近三年孵化学生创业项目236个,带动就业1200余人,202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仅3所高校获此殊荣)。在第三方评估中,学校2024年“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指数”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18位,成为豫南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人才培养质量与校友成就

      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水平的试金石。黄淮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2023年达到95.8%,高于河南省本科院校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五年保持92%以上,其中“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两项指标评分位居全省前列。这种培养质量的认可,源自学校构建的“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创新创业”三级实践体系,学生年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500余项,2023年斩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

      表:黄淮学院2022-202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按学科门类)

      | 学科门类 | 就业人数占比 | 主要就业领域 | 平均起薪(元) | 用人单位满意度 |

      ||||||

      | 工学 | 38% | 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 | 5800 | 94% |

      | 管理学 | 22% | 金融服务、企业管理、电子商务 | 5200 | 93% |

      | 文学 | 15% | 教育行业、文化传媒、公务员 | 4800 | 95% |

      | 艺术学 | 10% | 创意设计、文化产业、艺术教育 | 5400 | 91% |

      | 其他学科 | 15% | 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继续深造 | 5100 | 92% |

      校友群体的成长轨迹彰显培养成效。从黄淮学院走出的4万余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行业精英:2008届计算机专业校友李明创办的“天中数据”成为豫南地区最大的云计算服务企业,2023年入选“河南省瞪羚企业”;2012届土木工程专业校友张威现任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总工程师,参与建设的郑州奥体中心项目获“鲁班奖”;2015届护理学专业校友王丽在2020年新冠疫情中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毕业生中现有上市公司高管6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12人,驻马店市企事业单位中层以上管理者中,黄淮学院校友占比达35%,真正实现了“立足豫南、服务地方”的办学承诺。

      站在合并建校20周年的历史节点,黄淮学院正以《“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为蓝图,擘画“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应用型大学”建设新路径。学科建设瞄准硕士层次突破,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电子信息、土木水利、教育),2027年实现首批硕士研究生招生,构建“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引领”的办学体系。办学规模将稳步扩容,2026年全日制在校生计划达2万人,其中本科生1.8万人、研究生2000人,形成“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发展格局。

      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学校将新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重点布局大数据、新能源、跨境电商等领域),海外留学生规模突破500人,建成“一带一路”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3个。数字化转型持续领跑,投资1.2亿元升级智慧校园2.0版,建设20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现全专业课程资源数字化全覆盖。

      区域高教竞争的挑战不容忽视。驻马店市高校数量已增至5所,信阳师范大学淮河校区、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加速发展,对优质生源和办学资源形成分流压力。河南省“十四五”高教规划提出“支持黄淮学院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同时,也要求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形成可复制经验”,这既是政策红利,也是发展命题。未来五年,黄淮学院能否在硕士点建设、学科特色培育、区域服务能力提升上实现新突破,将直接决定其在豫南高教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

      🏊🐲

      👸🧓

      lg1QATL">

      🛑🗡
      🕑
        📜😏
        1.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