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人工智能应用这道必答题 | 法治新闻传播⑮
发布时间:2025-07-21 19:33 浏览量:7
《法治新闻传播》2025年第3期
答好人工智能应用这道必答题
作者:魏星
今年春节期间,国产AI(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 横空出世,火爆出圈、惊艳世界。2月中旬,检察日报及时推出“检之道”社评文章《做实高质效办案,Deep-Seek 能帮到我们吗》,在全国检察机关产生热烈反响,各地检察机关掀起了部署、接入、应用的热潮。全国两会期间,检察日报社充分运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融合使用MJ、即梦、星流等多个AI 工具,推出《【AI 触景】这就是中国范儿》等系列创意爆款作品,总阅读量破千万,获得人民日报客户端等推荐展播,被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转发点赞,还在海外媒体平台发布,真正实现“破圈出海”。
面对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作为连接司法与民意的重要桥梁,检察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主动拥抱变革、抢占先机。全面理解人工智能对检察工作带来的风险挑战,牢牢把握人工智能促进检察全媒体传播格局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历史机遇,生动展示检察机关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质效办案的工作成效,引领“数字检察”战略行稳致远,至关重要、迫在眉睫。就检察新闻宣传工作中如何使用好人工智能技术,我谈三点意见。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在技术变革中保持政治定力。我们应当看到,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信息传播格局:新闻生产从“人工采编”向“人机协作”转变,传播方式从“单向输出”向“精准推送”升级,舆论生态从“信息稀缺”向“观点过载”演变。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有三条根本原则必须牢牢把握。一是政治属性不能变。检察新闻宣传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运用AI 技术时,要坚决防范算法偏见、数据失真等风险,确保智能工具始终服务于法治传播主旋律。二是人民立场不能变。要善用大数据分析群众法治需求,借助智能技术实现普法宣传“千人千面”,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宣传作品中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三是内容为王不能变。AI可以生成图文、剪辑视频,但无法替代检察新闻人独有的法治敏感和人文情怀。要坚持“技术为内容赋能”,让人工智能成为提升检察故事传播力的“倍增器”而非“替代品”。
第二,聚焦实战需求,提升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当前,检察新闻宣传面临三大问题: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让检察声音“破层出圈”?如何在舆论多元环境中精准引导民意风向?如何在人机协作模式下保持专业水准?要解决好这三大问题,需要着重提升三项能力。一是数据洞察能力。要熟练运用信息监测采集系统,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及时捕捉社会关注的法治热点,让检察报道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二是融合创新能力。要积极探索“AI+检察宣传”新模式,比如运用绘画软件辅助生成海报,利用虚拟主播开展实时播报。三是风险防控能力。要建立人工智能应用伦理审查机制,对算法模型、训练数据、生成内容实行全流程把关,借助深度伪造检测技术打击网络谣言,坚决杜绝“机器造谣”“深度伪造”等隐患,维护司法公信力。
第三,强化使命担当,争当新时代检察宣传的探路者。面对这场技术革命,消极回避没有出路,盲目跟风更要不得。在实践过程中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技术焦虑”向“技术自信”转变。既保持对新技术的敏锐感知,又坚守法治传播者的专业判断。要像优秀公诉人审查证据那样,对AI 生成内容进行严格审查。二是从“单一技能”向“复合能力”转变。既要精研新闻采编业务,也要掌握数据爬取、智能工具操作等数字技能,成为“法律+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引领”转变,积极参与检察宣传智能平台建设,为建设检察全传播体系贡献智慧力量。
以DeepSeek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了新的技术革命,它带来的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检察新闻宣传工作者要以实际行动答好这道必答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检察新闻宣传插上“数字翅膀”,做优做强内容生产和传播,让检察正能量充盈整个互联网。
2025年4月15日,第18期检察新媒体研修班在福建省福州市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