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创北京|森海识“谱”
发布时间:2025-07-11 19:18 浏览量:6
全国共有多少棵树?“中国最高树”身在何方?超过百岁的“老树”都分布在哪儿?
千山万壑,树影苍苍。有一个人,二十年如一日寻求技术的突破,无数次深入险境丛丛的森林腹地进行实地考察,只为破解这些看似“无解”的自然谜题。
他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郭庆华。近年来,他和团队不懈努力,借助激光雷达技术,探明了中国森林“家底”,绘制完成树密度地图,给古树建好“全息档案”,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立“绿色账本”……
郭庆华
绿野寻踪
为什么要探索激光雷达技术在生态学方面的应用?
每当面对这样的提问,一轴陈旧的画卷,就会在郭庆华眼前徐徐展开:
稻田水满,蛙声亲切。浓墨淡彩的绿,带着湿漉漉的水汽,在人们的眼前晕染开来。夕阳渐沉、夜幕四合之际,老街上昏黄的街灯次第亮起。老人们搬着板凳坐在灯下摇扇喝茶,孩子们在树林和青草间追逐着点点萤火,欢笑声在夜晚的微风中飘散……
郭庆华在广东汕头的一个小村庄度过了宁静又惬意的幼年时光。后来,这位林间奔跑的孩子长大离开家乡,走进了顶尖学府,开始探索领先全球的前沿科技。但儿时“人在草木间”的记忆,始终珍藏在他心底一隅。
对自然的亲近与守护,成了他挥之不去的人生底色。
1999年,从北京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毕业后,郭庆华赴美攻读环境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任教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并凭借突出的科研成果破格成为该校终身教授。
在此求学和任教期间,有一个地方,成了郭庆华的“栖心地”。那就是位于加州西北部的红杉树国家公园。
晨雾弥漫在太平洋沿岸的层峦叠嶂,北美红杉静默地矗立在这里。被称为“史前巨人”的红杉,根系深植土地,冠冕却在触摸流云。世界最高树——亥伯龙树正在它们之中,从115.92米的高空俯瞰着地面的风云变幻,树皮的每一道皱褶里都藏着征服天空的密码。
带着对自然近乎膜拜的心意,郭庆华一次次来到它的脚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叹与震撼之后,是亘古的叩问:
是什么让它们千年不倒地屹立于此?是什么让它们写下了亿万年的演化史诗?是什么造就了它们向着天空极限生长的奇迹?
叩问带来的,是“蚍蜉撼树”的勇气。郭庆华如同一个“探路者”,勇敢地向着广阔无垠的自然界迈出脚步。
2005年,郭庆华开始带领团队利用厘米级精度的激光雷达技术,为当地森林砍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监测与评估。那时候,激光雷达技术刚刚从军用扩展到民用,透过人工智能的眼睛,他精准地看到了大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
“哪些树木被砍伐之后生长得更快,干旱、野火等扰动给树木生长带来了哪些影响,每个细节都被激光雷达精准地捕获了。”郭庆华敏锐地察觉到,激光雷达技术将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彼时,激光雷达设备造价昂贵,其技术发展在我国也相对滞后,大部分软硬件都要依赖国外进口。
“我看过世界上许多美丽的风景。在我心里,最美丽的河山就在中国。”郭庆华希望激光雷达技术也能广泛地应用在中国的生态学、城市环境等领域,2012年,他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任职,并带领团队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如今,郭庆华团队已经攻克了激光雷达软硬件平民化、海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算法自动化等难题。团队所研发的激光雷达软硬件已被国家电网、林草局、测绘局以及美国、日本等1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用户广泛应用。
“我国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已经在生态学领域占据了头部的位置。”郭庆华自豪地说。
森林地图
当你行走在郁郁葱葱、树影斑驳的林间小路,一阵风起,“万壑树声满”之际,是否曾有这样的一念忽起:
中国之大,究竟有多少棵树?
今年3月,郭庆华团队在《科学通报》杂志在线发表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准确的答案——截至2020年,全国约有1426亿棵树。
郭庆华打开办公室的电脑,一张中国地图点染着深深浅浅的绿,映入眼帘。这是我国首张“树密度地图”,也是他带领团队十余年苦心孤诣、万水千山走遍才完成的科研成果。只此青绿间,包含着中国森林的整体分布、全国树木数量的精细测算及各地树木密度等情况。
树木的家底要怎么摸清?郭庆华介绍,传统的森林调查依赖于人工样地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估算树木数量面临诸多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带领团队突破传统方法瓶颈,从2015年开始,利用自主研发的手持、背包、无人机等激光雷达设备,在全国各地区收集森林激光雷达数据。至今,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量已超过400TB(太字节),覆盖各类森林生态系统。
当无人机搭载着激光雷达传感器飞跃森林上空,雷达发出激光束,激光束在地面和树冠之间往返,带回树木的三维点云数据。就像给人体做CT一样,这些点云数据也是树木的断层影像,可以细致地反映树木的密度、高度、分布。通过对全国典型森林的持续扫描,郭庆华团队已经获取7万多个无人机激光雷达1公顷样方数据,形成树木的激光雷达数据库。
同时,团队借助遥感卫星获取空间连续、覆盖全国的数据,并结合地形、土壤、气候等多源遥感数据,构建AI(人工智能)模型。最终形成了高分辨率的树木密度分布图,实现对全国各地区树木数量的估计。
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的平均树密度约每公顷689棵,人均拥有约100棵树。寒温带针叶林植被区以高达每公顷约720棵的树密度,贡献了全国超过60%的树木(约879亿棵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树木密度最高,约达到每公顷989棵。从地理区域看,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区的树木数量和密度,显著高于北方和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树木数量最多,约360亿棵。
从河流流域尺度来看,长江流域以约496亿棵树的绝对优势位居首位,同时东南流域、西南流域及珠江流域等均有超过100亿棵树。在省域层面,四川、黑龙江、云南和广西的树木总数超过100亿棵,占全国总量的32%。其中,四川凭借复杂地形和多样的气候条件,树木数量居全国首位。在人均树木数量方面,西藏以人均拥有约2000棵树的成绩遥遥领先。
除了“森林密度图”外,201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项目的支持下,郭庆华作为“新一代中国植被图绘制”任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开始联合全国各地300余名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利用团队研制的软硬件共同展开新一代中国植被图的绘制工作。
目前,1∶100万比例尺的更新版中国植被图已经发布。随着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测量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数据的积累,中国植被图的精度还在不断提升。在全国各省植被生态学专家的支持下,1∶50万比例尺的中国植被图的绘制工作正在推进中。“我国上一代植被图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绘制的。如今,不论是植被类型还是测绘方法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新一代植被图将更精准地反映我国当前植被分布的情况。”郭庆华说。
巨树寻踪
一棵树,究竟能长多高?
十几年前,每当郭庆华站在亥伯龙树脚下,举头仰望擎天巨冠时,总是忍不住自问。植物学研究给出的理论值是122至130米,眼前的“泰坦巨人”高115.92米。
有没有更高的树呢?中国之大,本土的“巨人”又在哪里呢?回国后,郭庆华便踏上了寻找“中国最高树”的旅程。
山海茫茫,最高树大概率身在幽谷。路在何方,又何以为凭呢?郭庆华展示出一张“寻宝图”——中国地图上排布着不同颜色的点阵。这是团队利用星载激光雷达脚点数据绘制的中国森林冠层高度图。颜色越深,树高越高。他指着地图左下角的深红色区域说:“最高的树,就藏在这个范围内。”
循着这个大方向,郭庆华团队与北京大学吕植团队、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北京数字绿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成联合调查队,多次来到我国西南地区野外考察,寻找“最高树”的身影。而“中国最高树”的纪录,也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精进、考察范围的不断扩大一破再破——
2022年,在西藏墨脱发现的不丹松,高达76.8米;同年,青藏科考团队在西藏察隅县发现的云南黄果冷杉,高达82.6米;2023年,在西藏波密发现的西藏柏木,高达102.3米。
“即使利用中国森林冠层高度图‘划重点’,想要在茫茫林海之中,精准找到、测量‘最高树’,也要跨越重重难关。”郭庆华解释,首先要利用无人机大范围扫描目标区域,进行去噪、滤波、归一化等过程,最终得到更为精准的巨树潜在生长区。“由于研究区域大多位于山谷,航线高差大,所以我们创造性地采用了仿地飞行技术,通过设定与已知三维地形相对固定的高度,使无人机与目标地物保持恒定高差。根据测区地形自主生成变高航线,以求保持地面分辨率的一致。”
调查组携带背包激光雷达,进入森林腹地,对树冠遮挡的树木中下层同步进行激光雷达识别和数据获取。通过无人机与背包激光雷达相结合,对巨树聚生区域进行精准测量,得到巨树群的三维点云模型。用数据来回答“谁是最高树”的提问。
整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其实险境丛丛。郭庆华展示了一张在寻找“最高树”过程中拍摄的照片——他和团队成员穿着救生衣,搭乘橡皮艇,行进在湍急的江水中。浪花激荡、惊涛拍岸,小舟单弱、一叶翩翩,不禁令人替科研人员捏一把汗。
“这是我们横渡雅鲁藏布江时拍摄的照片。”郭庆华解释,彼时的目标树种——西藏柏木,生长于藏东南区域,仅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少量分布。考察团队涉江穿林,克服了种种危险,最终才抵达了这些巨树的脚下。
团队正是在这次考察中,发现了目前“中国最高树”纪录的保持者。这棵西藏柏木高达102.3米,刷新了按树种排名的世界高树列表,位列全球第二、亚洲第一。
今年6月,郭庆华再次从北大启程,回到“最高树”的身边。这次,他希望能够拨开“为什么最高树出现在这里”“是什么原因让它成为最高树”“水分如何从根部输送到树冠”等疑云,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价值开发提供更多有力的理论支持。
但郭庆华心里清楚,这个“亚洲最高”的称号,也只是暂时的。“百米高树的发现,给我带来了全新的希望。说不定,比亥伯龙树更高的某一棵树,正默默站在中国某个角落,等着我们的造访呢?”他说。
绿色账本
立体的树冠、密匝的枝杈、随意变换的视角……郭庆华打开电脑,一棵密密层层的“数字绿伞”,纤毫毕现地展现在眼前。
这充满未来感的画面,再现的却是最古老的事物。
这是位于陕西黄陵轩辕庙内的一棵古柏,相传是黄帝亲手种下的。经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认定,这棵古柏树龄超过5000年,是目前已知树龄最长的古树之一,也被誉为“轩辕柏”“世界柏树之父”。
郭庆华介绍,“今古交织”独特画面的呈现,也得益于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利用激光雷达的亿万高精度点云和3D高斯泼溅动态粒子建模,古树的树高、胸径、冠幅等多项参数可以自动计算出来,形成古树根系、主干、枝杈乃至表皮纹理等信息的电子记录和多维数据评估体系。这份全息档案可为古树健康情况诊断、修复方案制定及保护效果追踪提供全流程数字化决策支持。
古树名木承载着历史变迁,也被称为“绿色国宝”。利用该技术,郭庆华团队还在进行我国古树整体分布情况的调查研究,试图摸清我国的“古树家底”。
根据全国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我国现有古树名木500余万株,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河南、河北等省份。“自然保护区和国有原始林区中的古树是没有被统计的。利用激光雷达技术,我们已经在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域发现了更多100岁以上的古树。因此,我国古树的数量可能远超现已探明的500余万株。”郭庆华透露,相关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过程中,数据将在不久的将来发布,“希望能为现行古树保护政策的修订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
人生百岁,树寿千年。物种繁衍,岁时更迭,可以是瞬间,也可以是永恒。
郭庆华说,激光雷达正是对物理现实世界进行数字复制的技术,当它牵手人工智能、无人机等万物互联技术,就可将整个生态系统数字化,让未来的人们看到“一微尘里三千界,半刹那间八万春”。
树密度地图、中国新一代植被图、古树分布图……郭庆华怀揣着敬畏之心,正在利用激光雷达相关技术,为我国的自然生态建立数字化“绿色账本”,并不断细化“账本”的内涵。
郭庆华说,虽然我国生态已交出了“人均百树”的“高分答卷”,但其中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关注并做出调整。“比如,近期我们研究发现,我国有些地区人工林密度过大,导致碳汇能力下降。我认为,我国的绿化应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增长,通过树木的种类、数量、布局等调整,使经济利益、生态效益达到最大化。”
通过不断完善这份“绿色账本”,郭庆华希望能为生态系统的今天留下数字的存档,也为绿色发展的明天找寻更适宜的道路。
记者:孙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