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登山外挂意外走红,外骨骼机器人是 “风口” 还是 “虚火”?
发布时间:2025-05-23 17:31 浏览量:9
今年 “五一” 小长假期间,外骨骼机器人成了 “爬山神器”,在安徽黄山、山东泰山、陕西华山等热门景点受到游客热捧。被誉为智能穿戴设备 “天花板” 的外骨骼机器人站上了 “风口”,获得资本加码布局。不过,该产业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骨骼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商业化临界点,下一步需要在人机协同技术、轻量化材料、提升续航能力、降低成本等方面进行完善。目前多个领域对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需求正在增加,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未来几年,外骨骼机器人将进入技术创新加速、产品形态迭代、应用领域拓展的关键时期。
“登山外挂” 爆火,消费级市场潜力初显
大年初二,山东泰山上,一名游客身着类似科幻电影中 “机械装甲” 的登山助力机器人,健步如飞地向上攀登,周围游客纷纷侧目。这段视频被上传至社交媒体后,迅速引发全网关注,该登山助力机器人也被大家赞为 “爬山外挂”“登山神器”。
这款机器人来自深圳企业肯綮科技,是外骨骼机器人的一种。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运波介绍,公司已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深耕 10 年,经过多轮技术迭代,产品愈发轻巧,算法也越来越智能,泰山便是其第一次应用场景。
在肯綮科技的会议室,余运波展示了这款名为 “π” 的外骨骼机器人。体验者只需用束带将设备固定在腰间,通过碳纤维腿杆连接大腿,1 分钟内即可完成穿戴。整个设备设计轻巧,无负重感,在其助力下,跑步、爬楼梯时双腿格外轻盈。
肯綮科技并非唯一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发力的企业。今年 “五一” 期间,外骨骼机器人在多个景区大出风头。杭州智元研究院有限公司推出的外骨骼机器人 “踏山”,采用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和生长型运动控制算法,能学习用户习惯,实现个性化体验;长沙优龙机器人有限公司的 “游龙” 也在岳麓山、衡山完成相关试验。
外骨骼机器人的爆火,让其背后的消费级市场潜力初显。“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设备,具备外骨骼辅助增强功能与机器人自主或半自主控制能力,能增强人体运动能力,也可辅助行动障碍者。”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表示,近年来,该领域技术加速迭代,应用场景从工业、医疗向消费级市场延展。
多领域应用广泛,市场规模增长可期
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除了在热门景区成为 “登山神器”,还已渗透到工业、军事、应急救援及养老等多个领域。
在工业领域,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指出,生产线上的工作人员穿戴上肢外骨骼机器人,能大幅提升装配效率。例如,德国仿生学公司 German Bionics 的新款外骨骼装备 Apogee,以及配套的 Smart SafetyVest 智能安全背心,能有效辅助工业生产。
军事领域同样是外骨骼机器人的重要应用方向,它可提升士兵单兵负重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让士兵在战场上具备更强的战斗力与耐力。
应急救援场景中,消防员穿戴外骨骼机器人,能够携带重型装备攀爬高楼,更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养老护理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已进入部分社区试点,辅助失能老人实现独立行走,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便利与尊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研制的可穿戴柔性外骨骼,能有效减轻行走时的膝关节负担,对老年人的关节健康提供帮助。瑞典耶夫勒大学研究表明,机械外骨骼 EksoVests 可为相关行业工人减少 60% 的肌肉拉伤,对工业领域劳动者的身体防护意义重大。
有机构预测,2025 年至 2028 年是外骨骼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增长阶段,预估 3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7.7%,2028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 58 亿美元。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分析,2025 年中国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42 亿元,2023 年至 2028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50%。
产业发展遇阻,商业化挑战重重
尽管外骨骼机器人发展前景广阔,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与市场考验。
首先是人机协同技术难题。外骨骼机器人需综合运用多项技术,实现软硬件紧密配合,达到 “人机合一”。人有高矮胖瘦,户外出行存在平路、爬坡、下坡等多种场景,若助力设备无法有效识别或及时反应,体验感将大打折扣。肯綮科技通过不断优化 AI 算法,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使设备能依据人细小的动作变化准确判断行走意图,进行辅助调整控制,但整体行业在这方面仍需持续进步。
轻量化材料也是关键。外骨骼机器人的材料从初期金属材料逐渐向新型材料演变,如何让材料更加柔性、轻巧,是众多企业努力的方向。例如,浙江精工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碳纤维材料领域,对髋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进行商业化应用场景的调试测试工作。
续航能力同样亟待提升。当前外骨骼机器人续航普遍仅几小时,而理想状态是达到 1 天甚至数天,且电池重量需进一步减轻。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团队在高比能、高倍率的高镍三元正极等领域深入研究,期望用更小体积和更轻重量提供更多能量。
成本控制方面,国外外骨骼机器人价格常达万美元级别,国内先前产品价格也较高,虽部分企业已将价格控制在万元及以内,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仍有下降空间。并且,外骨骼机器人在景区主要以租赁形式提供给游客,销售限制多,要真正走进消费者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消费品,还需大幅降低成本。
高性能、低功耗的芯片作为外骨骼机器人的 “大脑”,也需不断升级。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微控制器产品已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批量出货,为满足复杂场景需求,最近发布的高性能微控制器 N32H7 系列芯片,采用双核架构,提升计算能力和处理效率,支持端侧轻量级机器学习算法,为电机自适应控制提供算力。
政策资本助力,产业曙光初现
尽管挑战重重,但外骨骼机器人产业也迎来诸多利好因素。
政策层面,2023 年 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印发的《“机器人 +” 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积极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在养老服务场景的应用验证。2024 年 11 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 年)》提出,推广外骨骼等康复机器人、中医针灸推拿机器人等外治设备。此外,四川省也印发相关计划,提出加快推动人机协同外骨骼等规模化生产应用。
资本端,外骨骼机器人赛道投融资热度持续高涨。新资金的注入有望加速公司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产品量产,推动外骨骼硬件及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
企业层面,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积极发挥所长,跨界合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肯綮科技与周边供应商紧密合作,实现成本优势,推动产品迅速迭代。探路者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迈宝智能联合研发下肢外骨骼,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多种控制方式和 “云 + 网” 形式,打造智慧化服务体系。
2025 年被业界视为外骨骼机器人产业的破局之年。在政策、资本、企业的合力推进下,外骨骼机器人正逐步从科幻概念走向现实生活,从专业领域走向消费级市场。但要真正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突破,让外骨骼机器人这一 “风口” 产业,真正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活的强大动力,而非仅仅是一时的 “虚火”。未来,外骨骼机器人究竟能否如预期般重塑多个行业格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全球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