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zgR">

  1. 🔈

      🏮
      🦉🧤
      🔏
      🏮
    • 👏
    • 💅🏕
      💉
      🐲
      🍕
      👥❔
      😔
    • 📮

      12万小时志愿时长背后:这所高校的学子用“专业+实践”书写青春答卷

      发布时间:2025-05-22 10:43  浏览量:1

      高校人才培养成效如何,关键要看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作为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探路者,重庆理工大学如何破解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命题?

      5月21日,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该校,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的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以“E学E行”实践育人项目为支点,创新构建“思政+专业+实践”三维融合体系,将“红色基因”的信仰力量、“大国工匠”的精神密码与“创新实践”的能力基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走出了一条“专业筑基、实践赋能、思政铸魂”的特色育人之路。

      聚焦“资源融合” 织密实践育人网络

      “大思政课”是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关键阵地。2024年7月10日,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大足石刻,挖掘历史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这背后是学院深耕“红岩精神、抗战文化、兵工基因”育人沃土,构建“全场景、沉浸式”育人生态的生动实践。

      课堂上,教师以“电亮先锋”“光电报国”等课程为载体,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2门课程入选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5门获校级认定,形成“市级-校级-院级”三级体系。学生在专业实验中感悟“大国工匠”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在实践基地建设中,学院深挖首任校长李承干的教育情怀,提炼“BP”精神(Be Persistent、Be Passionate),构建“立德树人”双闭环培养模式。教师以饱满热情投身创新实践,学生以坚韧意志攻克技术难题,“BP”精神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坐标。依托“E学E行”实践育人工作室、遵义会议精神研究生实践基地等平台,学院组织学生参观红岩精神展览室、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党日活动,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信仰力量,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实践基地老师正在指导学生

      此外,学院通过“我来为你读党报”“党员联系寝室”等活动,将理论学习与爱心帮扶结合,打造“学习-服务-成长”一体化平台。3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共同学习50余次,参与专题活动超3000人次,让理论学习成为青春成长的“加油站”。从社区服务到红色实践,从课堂思政到基层奉献,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正以“E学E行”为路径,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知行合一中书写青春答卷。

      贯通“三学三行” 打造实践育人矩阵

      在刚刚过去的“雷锋月”义务维修活动中,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成功修复台灯、电水壶等20余件电器,以专业技能服务民生,赢得居民广泛赞誉。这是学院“学思想、学知识、学技能”与“在社会责任感上行动、在专业素养上行动、在志愿服务上行动”深度融合的缩影。

      学院依托大学生党员服务站、遵义会议精神实践基地等五大模块,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党团班主题教育”等活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学生党员带头参与社区治理;在“E学E行”网络文化工作室,学生用新媒体讲述红色故事,让信仰教育“潮”起来、“活”起来。

      学院学生党员进社区开展主题教育惠民暖心优服行动

      专业技能综合实践中,以电气与电子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为支撑,学院组建“e维修”志愿服务队等四支团队,开展电子设计实训、科技竞赛指导等活动。

      “e维修”志愿服务队成员到山上给居民义务维修风扇

      据悉,自“无线电杯”电子设计竞赛举办以来,吸引近4万名学生参赛,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00余项,申请专利93项,发表科研论文137篇,让专业实践成为创新能力的“孵化器”。

      强化“四维协同” 健全实践育人机制

      学院通过组织协调、竞争激励、评价反馈、运行保障“四维协同”,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确保育人工作“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组织协调上,成立由学院领导、教师、辅导员组成的实践育人委员会,统筹政府、企业资源,形成“校内+校外”双配置模式。校内教师与学生结对指导,校外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联合授课,让育人资源“活”起来。

      竞争激励上,将实践活动纳入学分体系,设立“创新实践奖学金”,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将教师指导实践计入工作量,纳入职称评审,让师生在竞争中成长、在激励中前行。

      评价反馈上,建立学生、教师双评价机制,以“专业匹配度”“实际收获感”为指标,动态调整育人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师生意见,让育人工作更精准、更有效。

      运行保障上,设立专项经费,与社会合作设立基金,保障实践育人各阶段开支,整合校内外师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实践平台。

      破解“难点痛点” 提升实践育人质效

      学院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党建引领、专业融合、校社协同三大难点,精准施策,育人成效显著。党建引领方面,通过“党建+实践育人”模式,学院形成“支部搭平台、党员唱主角”新格局。

      在党员服务站,学生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12万小时,受益者超30万人次。专业融合方面,学院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构建“院-校-省-国”四级竞赛体系,每年举办校级赛事20余场,参赛学生超2000人次。在“无线电杯”竞赛中,学生团队研发的“智能火灾预警系统”获全国二等奖,并应用于消防实战,让专业实践“接地气、有实效”。校社协同方面,与重庆市图书馆、健康教育所等单位共建协同育人基地,开展“e维修”“校园空调清洗维护”等志愿服务。在青岩社区青少年之家,学生为留守儿童开设编程课;在光荣院,他们为抗战老兵拍摄“口述史”纪录片,让青春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光彩。

      志愿者圆满完成巴南区第五届运动会开幕式志愿服务工作

      如今,重庆理工大学电气学院的育人实践已结出硕果。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显著提升,党员服务站党员数量达159名,入党积极分子300余名;学科竞赛成绩斐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00余项;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累计服务时长超12万小时。

      学院在第六届全国大学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毕业生中,9人参军入伍、18人参与西部计划、12人考取基层公务员、77人到边疆基层工作,涌现出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贺绍侠、“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e维修团队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

      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奖状

      “我们不仅要培养技术精湛的工程师,更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先生’。”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E学E行”实践育人模式,为“中国智造”输送更多“红色工程师”。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校园到社会,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育人实践,正以“电”力全开的姿态,点亮万千学子的人生之路。

      🌳🍱

      😇🗽

      🔗🎤

      g5MIOE52QQ4KeBhV">

      🔯🌧
      🤷
        🏯⛱
        1.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