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王新福:“刀尖”行走的工匠传奇
发布时间:2025-05-16 17:52 浏览量:13
在时光的长河中,20年宛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但对于王新福来说,这20年却是一部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
他从一名普通钳工,逐步成长为新产业赛道的领军工匠和专家型技能人才。他带领团队改造国内外项目生产线100余条、精密制造设备200余台,实施重大创新项目120余项,完成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发明创造专利20余项,培养工匠人才400余人,直接创造效益近2000万元,盘活资源近亿元。今年“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回首20年前,刚刚从中专毕业的王新福,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机械专业知识的自信踏入社会。那时的他,心中如同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焰,对钳工这一职业充满了热爱与执着。老话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而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钳工便是他最初那质朴而坚定的心愿。
在钳工这一行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眼精不如手精,手精不如常倒腾。”外表憨厚老实的王新福,骨子里却是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行动派。
无论是新产品调试过程中遭遇的那些令人挠头的难题,还是日常工作中不时出现的各种障碍,他都将其视为提升自我能力的珍贵机遇。当在书本中苦苦寻觅却无法找到答案时,他便毫不犹豫地放下身段,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为了解决一个关键问题,他常常在那昏暗的车间里坚守到凌晨两三点。
正是凭借着这股知难而上的顽强干劲和愈挫愈勇的坚韧毅力,王新福从一名普普通通的钳工,逐步成长为能够专攻技术难题、敢于啃下“硬骨头”的杰出技术骨干。
2014年,王新福正式入职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从传统机械领域跨越到电声行业,这一转变让不少人为他暗暗捏了一把汗。
然而,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积累,早已让他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慢慢扛起越来越多的技术重担,在不断的磨砺与挑战中,一路成长为令人敬仰的专家型技能人才。
2020年,公司迎来了一场重大的生产线改造升级任务。在产品中需增添注塑网布,而这其中的裁切误差精度必须严格控制在0.025mm以内,这一精度要求之高,相当于发丝的五分之一。在当时的行业环境下,通常采用的是手工裁切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着效率和良品率极低的致命缺陷。
王新福和他的团队明知前方困难重重,宛如山中藏虎,但他们却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副沉甸甸的重担,立下了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坚定誓言。
当传统的方法都行不通时,王新福团队果断决定另辟蹊径。他们创新地提出了以免调模式设计刀具替换人工换模的全新方案。然而,知易行难,这一方案的实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要求在仅仅半个手掌大的微小面积内,将刀柱限位精确到令人惊叹的0.01mm,将刀环角度精确到0.5°。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们需要开发出全新的免调限位及控制角度工艺,以此来解决音网因无法裁切而导致拉丝变形的棘手难题。
在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没有后路可退的艰难处境下,王新福和他的团队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探路者,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无畏勇气和坚定决心,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辛探索与反复试验,他们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功实现了技术革新。这一成果令人瞩目,注塑网布裁切的良品率大幅提高了58%,裁切效率提升了5%,刀具的使用寿命更是惊人地提高了70%,极大地降低了设备磨损成本。仅这一项,每年就为公司创造了超过1500万元的经济效益。在王新福的带领下,歌尔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工艺迎来了革命性的重大突破,有力地助推歌尔向着新一代智慧工厂大步迈进。
在“0”和“1”之间,看似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但要成功跨越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厚度,却需要付出百倍的汗水和艰辛的努力。王新福做到了,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助推公司成功实现了从传统自动化、信息化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华丽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