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做高端,只做“超预期”|专访绿源LYVA品牌负责人
发布时间:2025-04-03 20:32 浏览量:2
在大部分行业品牌还在聚焦功能性市场的竞争时,绿源LYVA品牌试图以“场景革命”找寻发展新蓝海。
2025年3月28日,绿源集团新品牌LYVA发布,旗下Delta、Beta、Alpha三大系列5款车型正式亮相,除G01-Sport已量产外,其余4款将于5月底面世,覆盖电助力、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品类。
其中搭载"骑行大脑"的Delta G01直击行业痛点:当行业大部分电动车智能还停留在APP里玩开关锁的数字游戏时,LYVA已构建起覆盖运动处方、健康预警、社交裂变的AI生态。更令人玩味的是,在欧美同类产品售价突破3万元的背景下,这个中国新品牌正试图用"越级体验"改写市场规则,用15,000元撬动中产通勤族的时间自由与社交资本。
面对"伪智能"、“市场是否会买单15,000元电助力车”的质疑,LYVA主理人刘珣子和首席设计师李凤朗亮出底牌:"我们只做超预期价值"、“新品牌要有做探路者的勇气”。这场关于骑行本质的思辨,是否能真的能掀起一场“场景革命”?
LYVA的多场景AI
是又一个噱头还是真技术?
接入一个AI大模型就算智能?LYVA不做这种表面功夫。面对质疑,刘珣子女士直言不讳:“LYVA的智能是可以落地的真技术”,是车控智能+运动健康专业智能+人车感应即生命化智能。
LYVA真技术三要素:硬件、算法、场景化——
硬件底气:自研中置电机内置8大传感器,实时监测力矩、速度、坡度、心率、踏频等数据,精准调节助力强度;
算法内核:基于百万骑行数据训练的AI模型,既是“私教”(定制运动处方),又是“保镖”(心率异常预警)。
场景落地:无汗、微汗、热汗、暴汗模式自由切换,9种MET档位调节,满足通勤、社交、健身等多场景需求。
/
传统智能 VS LYVA智能
传统车控:手机APP开关锁≈“遥控器”;
LYVA方案:AI预判路况+动态调节动力≈“骑行大脑”。
花1.5万买台电助力车,值得吗?
刘珣子女士给我们算了一笔“生活成本账”——
硬件账:东丽T700碳纤维车架减重30%,电机寿命25000公里,折合每天成本不足2元;
健康账:一线城市健身房年卡3000元,如果办了没时间去,5年浪费1.5万不如“通勤即健身”;
时间账:每天省下30分钟通勤时间,一年多出182小时——相当于多放9天假;
社交账:“骑行圈层”正在成为新中产的身份标签,一辆车=进入俱乐部的门票。
15,000元买的是车,更是时间和社交自由。
而对于我们提出的“国内中高端消费者依旧对价格敏感,LYVA打造G01这类高端产品是否会担心产品销量时”,两位负责人也给出了真诚、落地的回答——
不做高端
只做“超预期价值”
在表达这个观点时,刘珣子女士举了小米SU7的例子,小米SU7的定价逻辑不是绝对的高端或低端,而是告诉市场20多万可以获得远超这个价格的体验。LYVA不想做高端,不以某个价位段作为绝对的身份标签,而是针对中产人群做最高质价比的产品,比如G01配备的碳纤维车架、自研电机硬件及AI智能灯配备——“它在国内定价15000元左右,但在欧美市场至少要卖3万~4万元人民币,LYVA追求的就是这种‘越级体验’”。
新品牌
要有做“探路者”的勇气
“当然担心销量,但做新品牌更要有勇气,我们要做探路者”,刘珣子女士坦诚地说道。
“LYVA并非定位高端,产品没有高端、低端之分,只是不同的消费人群有不同的需求”。首席设计师李凤朗先生也进一步补充,未来LYVA会根据用户需求,来调整同系车型的相关配置,覆盖不同消费层级市场,比如推出减配通勤版或顶配碳纤维限量款,让不同预算用户都能找到‘超级价值点’”。
LYVA的野心:让人“重见附近”
现代人缺的不是时间,而是发现附近的能力。刘珣子女士在这次发布会上提出LYVA让现代人“重见附近、重构关系、重塑健康”的概念时,描绘了一个极具共鸣的场景:外婆骑着电动车接孙女放学,孩子站在踏板上兴奋地介绍沿途的伙伴与趣事——这一刻,没有电子产品的打扰,只有自然的风景和亲人的怀抱,车不再是工具,而可能是连接一家人的“移动客厅”。
从设计到运营,
LYVA如何重构“附近”?
LYVA产品设计:基于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场景共鸣、当代人社会关系更新以及社交等需求融入新车外观、人体工学、硬件、智能功能。如Delta G01定制的运动计划、交互的车语灯系统;Beta胖胎系列后座可秒变宠物篮;Alpha系列座椅人体工学适配亲子拥抱姿势……
LYVA产品布局:基于用户需求、用户反馈延展产品线;
LYVA品牌营销:在前期研发时和用户共创产品;通过线下俱乐部的形式和用户玩在一起,并基于用户需求拓展租车等业务。
目前,LYVA已在杭州、北京等城市落地4家直营店,并依托绿源渠道铺设“店中店”。未来,这场关于“附近”的探索将从一辆车,蔓延至整个生活方式。
结语。
28年前,绿源造出中国第一辆电动车,解决的是“从A到B”的物理需求。
28年后,绿源推出LYVA,想要做的是“为用户带来幸福、可持续美好生活”。
从工具到伙伴,从代步到生活,这不仅是绿源的战略升级,也是人类需求进化的缩影。未来电动两轮的竞争,不再是比谁跑得更远,而是比谁让生活更值得停留。
- 上一篇:外骨骼机器人,8家核心公司
- 下一篇:冲锋衣导致不孕?世界果然是个草台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