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juU4Xil4J">

  1. 😀

      🗜
      🤬🕯
      🗃
    • 🆙
    • 📶🖇
      🤙
      🕐
      🆙
      🥦🚪
      🍤
    • 🦑

      印度给中国设局,盯上新能源电车用的电池,中国会搭理吗?

      发布时间:2025-03-27 19:39  浏览量:10

      作为中国的邻居,印度虽然明面上是和中国保持友好共处,共谋发展。但背地里却不少针对中国,尤其是在地缘政治上。

      但最近,印度却一反常态,向中国释放出友好善意。印度政府宣布免除电动汽车电池生产所需的35种关键部件的进口关税。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中国占据全球锂电池75%产能,这橄榄枝抛向谁其实早就不言而喻了。

      但这会不会是一个"先甜后苦"的陷阱?一个精心设计的国家级"杀猪盘"?中国会选择合作吗?

      说起印度的营商环境,那可真是"名声在外"。与中国企业常调侃的"投资不过山海关"相比,去印度投资简直是一场噩梦,而且还是一场反复上演的噩梦。

      最近的受害者之一是电子巨头三星。近期,印度政府因所谓的"关税违规"向三星追征高达6.01亿美元的税款和罚款。问题出在哪里?三星进口了一种叫"远端射频头"的通信设备,但印度税务部门认为三星对这些设备的分类有误,应该缴纳的税款比实际缴纳的高。三星则坚称自己多年来一直按照这种方式分类,之前从未有问题。

      更让人瞠目的是,不仅公司被罚,七名高管个人也面临着8100万美元的罚款。这种把企业高管也牵连进来的做法,简直是让外资企业高管们寝食难安。

      三星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印度市场叱咤风云的中国手机品牌们同样尝尽了苦头。小米曾被冻结约7.25亿美元资产,指控其非法向境外汇款;vivo印度公司的多个办公地点被突击搜查,银行账户被冻结,甚至有两名高管因此被捕;OPPO也曾面临约5亿美元的税务调查。

      无独有偶,比亚迪也因"进口汽车零部件时少缴纳税款"被罚款6360万元。这些案例遵循着惊人的相似模式:先欢迎外企进入,等投资沉没、技术转移、就业创造后,再以各种名义进行处罚或施压。

      印度的这种"钓鱼执法"已经成为外资企业的噩梦。它就像一个套路深的"杀猪盘":先让你尝到甜头,当你全情投入后,再一次次收割你的血汗。这种手法不仅针对中国企业,全球巨头也不能幸免。大众汽车就因类似的"错误分类"问题被要求缴纳14亿美元的税款和罚款。

      越来越多的外企发现,在印度投资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没有明确规则的游戏,而规则可能随时变化。印度的税收制度复杂多变,监管环境不透明,执法标准不一致,给企业合规带来了巨大挑战。更糟的是,一旦陷入税务或法律纠纷,印度低效的司法系统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解决争端。

      那么,为什么还有企业愿意冒险进入印度市场呢?原因很简单:市场规模。印度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去年以496.36万辆的销量继续稳居全球汽车市场第三位。对于寻求全球扩张的企业来说,印度市场具有无法忽视的吸引力。但问题是,这个市场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

      当印度还在为吸引外资绞尽脑汁的时候,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全球领导者。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车企占据半壁江山。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900万辆,远超第二名欧洲的约300万辆和第三名美国的约120万辆。

      比亚迪已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制造商,而理想、小鹏、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的电池制造商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经跻身全球前列,锂电池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5%。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从原材料开采、电池生产到整车制造和充电基础设施,形成了强大的生态系统。这种垂直整合的产业结构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使中国电动车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全球市场。

      相比之下,印度的电动车产业才刚刚起步。去年,印度电动车销量达到创纪录的190万辆,但这仅占该国汽车总销量的3.6%。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销量中绝大多数是电动两轮车和三轮车,四轮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仍然很低。

      印度面临着发展电动车产业的多重挑战。首先是基础设施不足,全国充电站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其次是技术短板,印度在电池技术、电机控制等核心领域严重依赖进口。

      再次是成本问题,电动车的高价格对普通印度消费者而言仍然是一个障碍。最后,印度缺乏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在电池生产领域完全依赖进口,且自2019年以来,进口量增加了一倍多,其中近八成来自中国。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印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试图刺激电动车产业发展。去年9月,印度宣布了一项电动驱动计划(PM E-DRIVE),并拨款1090亿卢比(约合13亿美元)以示支持。莫迪政府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0年,电动车占印度汽车总销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6%提高到30%。

      这次降低电池关键部件的进口关税,显然是这一计划的组成部分。但问题是,印度真的准备好了欢迎中国企业来建设其电动车产业吗?还是这只是另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表面上看,印度此次降低电池关键部件的进口关税是一个积极信号。政策显示,35种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生产的关键部件将免除进口关税,目的是"降低本土制造成本,吸引全球供应链"。

      仔细想想,这是不是一个熟悉的剧本?先用政策红利吸引外资建厂,等技术转移完成、本土供应链建立后,再通过各种手段收割成果。它像极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杀猪盘"——先给你甜头,等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时,再一点点掏空你的口袋。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过度解读,印度只是想发展本土产业而已。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印度的产业政策往往伴随着不可预测的执法风险。多少外企在印度的经历已经证明,政策的实际执行可能与文字表述大相径庭。

      以手机制造为例,几年前印度同样用优惠政策吸引了包括小米、OPPO、vivo在内的中国企业前去建厂。这些企业帮助印度建立了手机制造产业,创造了就业,提高了印度手机的自给率。但结果如何?几乎所有中国手机企业都面临了各种税务调查、资产冻结甚至高管被捕的窘境。

      再看看最近比亚迪的遭遇。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原本计划在印度大举投资,但最终因"进口汽车零部件时少缴纳税款"被罚款6360万元,这让比亚迪对在印度的投资计划变得异常谨慎。

      印度此次降低电池关键部件的进口关税,很可能是专门针对中国企业的诱饵。毕竟,全球锂电池75%的产能来自中国,印度在锂电池生产方面又完全依赖进口,其中近八成来自中国。如果不是瞄准中国企业,印度还能瞄准谁呢?

      莫迪政府似乎希望复制中国的发展模式,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的枢纽。但问题是,模式可以复制,但信任一旦破坏就难以重建。印度希望中国企业带来资金和技术,但中国企业已经被印度的反复无常伤得遍体鳞伤,谁还敢轻易上钩?

      对于中国电池企业来说,印度的诱惑固然存在——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一个可能的生产基地。但风险同样不可忽视:政策无常、执法不公、知识产权保护薄弱以及可能的技术泄露。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是否应该响应印度的"邀请",确实需要三思而后行。

      所以,印度现在面临一个两难困境:既想要外资的技术和资金,又不愿意给予外资长期稳定的投资环境。这种矛盾的政策导向,最终可能既难以吸引真正有价值的外国投资,也难以培育出真正有竞争力的本土产业。

      对于关注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次的电池关税降低政策可能看起来很诱人,但千万别忘了,在蜜糖里可能裹着老鼠药,这可是印度执法机关的拿手好戏。

      与其冒险跳入这个可能的"杀猪盘",不如在岸边观望,看看前面的"探路者"会遇到什么命运。毕竟,商场如战场,有时候最好的进攻就是不进攻,尤其是当对手的规则随时可能变化的时候。#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参考资料:

      《印度悄然降低电池关税:又一场针对中国厂商的国家级天量杀猪盘?》新浪财经 2025-03-26

      外部推荐

      👎🍂

      💿🈺

      🐔🥢

      exRf08">

      👔🐁
      🎳
        ⚫⬛
        1.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