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近30万干部夜学AI 周国辉:各行各业都应取得人工智能时代的通行证
发布时间:2025-03-20 08:52 浏览量:6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观点有思想,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正在授课的王坚院士。省委组织部供图
3月18日晚7时,浙江省委党校知行厅,一堂名为《从DeepSeek看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共富善治大讲堂人工智能课正在火热开讲。
“科技发展将计算推到了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位置”“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研究模式,更在重塑整个科技生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AI不是一次工具的革命,而是一次科学革命的工具。”……
台上讲课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他回顾了2025年春节前后人工智能领域引发的震荡,并结合自身研究娓娓道来。90分钟的讲解,有全球人工智能宏观分析,有国家战略解读,有鲜活案例,也有深度思考。
详情点击>>
政已阅丨如何成为AI的领导者?全省近30万干部夜学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昨晚王坚院士在浙政钉上的题为《从DeepSeek看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人工智能课,由于事先没有预约,没能看到视频,有点可惜。但近来在杭州和全省以人工智能带动的科普学习热潮,特让人高兴。我昨天上下午就参加了两场活动。
一是,由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中心、西湖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杭州专业区域中心、浙江电视台影视科教频道共同主办的“数智赋能 育见未来”浙江中小学校长AI通识研训活动在杭州市青云里正式开班。来自全省各地的70余位中小学书记、校长齐聚杭州,共同开启为期三天的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之旅。
真让人意想不到,报名者会如此火爆。我有一个预感,当下我们正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重要转折点——当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以月为周期迭代进化,当生成式AI重构知识生产逻辑,教育这场延续千年的文明传承,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范式变革。
此刻,我想到钱塘江大潮:潮水奔涌的动能,来自月球的引力,更来自河床的深度。今天的教育变革同样如此,人工智能浪潮的澎湃之势,既源于技术本身的突破,更根植于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的革新勇气。我对在座的校长书记说,你们不仅是学校发展的掌舵者,更是区域教育创新的火种。你们今天的思考与实践,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浙江乃至全国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轨迹。
这次研训不是简单的技术培训,而是一场教育认知升维的深度对话——从智能批改系统如何释放教师创造力,到知识图谱重构课程体系;从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精准导航,到教育评价体系的范式转型。我们期待每位参与者都能在“技术认知-教育理解-管理创新”的三维坐标系中找到定位。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本次研训班中来自山区海岛25县的校长比例超过20%。当山区海岛教育守望者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创新先锋并肩而坐,这场对话本身就构成了教育公平的最佳注脚。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验,印证一个道理:人工智能不能成为加剧教育鸿沟的数字壁垒,而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彩虹桥。
我在想,AI时代的教育管理者,是不是需要建立起这样三个维度的认知坐标:在技术维度,要理解大模型不是取代教师,而是放大教育者的智慧能量;在伦理维度,要守护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情感联结与人际互动;在战略维度,要将AI纳入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为此,我提出了三点期待:第一,做“知行合一的探路者”,将AI技术转化为精准教学、个性辅导、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案;第二,做“人文温度的守护者”,在算法与数据洪流中坚守育人初心;第三,做“教育生态的共建者”,通过县域教育共同体实现智慧资源的流动共享。当AI可以撰写论文、生成教学视频时,我们更需要思考:什么才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教育本质?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此刻的探索中——那些关于激发求知渴望、培养创新思维、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真谛,永远需要教育者的智慧与情怀。我希望此次研训能成为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点,期待教育者们带着创新的火种回到各自岗位,让智慧教育之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未来。
二是,下午在位于余杭的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参加省科协发起的新质生产力科普活动。去年春天也是在未来科技城举行了新质生产力的科普活动。由此有了一个深刻的启示:像人工智能小镇这样的科创和产创空间,既是技术竞技场也是最现实的科普课堂。DeepSeek的横空出世,大大增强了中国创新自信,也大大拉近了人工智能与人的距离,由此掀起了以AI科普带动的科普热。
未来已来,已成现实。面对“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我们要以科普创新回答三个时代命题:第一,构建“既见技术森林,更见知识年轮”的认知体系,就是科普要让技术更接地气,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要求化为具体生动的社会实践。第二,打造“不追歌星追科星”的价值引领,就是科普要种下创新种子。当我们的青少年在“AI春晚”创作中体验大模型魅力,当“浙里科普”平台将先进经验辐射全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我们就在用科普的土壤培植创新文化的种子。第三,探索“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浙江方案,就是科技要让城市更有温度,要通过解码阿里云城市大脑、海康威视机器视觉等本土案例,让每个市民感受“人工智能就在红绿灯的算法里,在社区养老的传感器中”。
据此,我还提出了四点行动建议。一要强化跨界协同,推动之江实验室等省级实验室开放科普场景,让“高冷”科研成果变身“热气腾腾”的科普资源;二要深化场景应用,将当天发布的AI生活场景洞察报告,转化为社区书院、未来工厂的科普课程;三要培育创新生态,要从青少年抓起,针对中小学老师等打造更多通识课程,促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四要唱响未来美好生活,AI一定会替代一些职业和行业,但也会产生许多新的岗位,科普要让人增强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而不是反之。
DeepSeek和其他杭州近期涌现的科创企业给科技创新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实在难得的机遇。现在大家想到的可能更多的是如何借势加力招商引资引才,这没错。但是,顺势推进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科普工作,是不是更切合公众的心理,而且更具有长远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不仅是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各行各业都要学习人工智能知识,这可能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必需的通行证。作为科普工作者,如何沿着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公众的关切,演好科普的“连续剧”。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也是贯彻实施修订后的《科普法》关于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科普规定、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践。
2月25日,我在阅读潮新闻一篇报道《“六小龙”出圈引发参观研学热》时,写过读端文章,提出推动杭州向“深度学习目的地”跃迁的建议(详见:《读端丨“六小龙”出圈引发参观研学热 周国辉:推动杭州向“深度学习目的地”跃迁》)。看来这种现象正在形成,而且比我想象的快得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篇:春风吹热“露营+”
- 下一篇:以数字经济引领河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价值共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