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丨读懂关键词,从两会看山东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答卷!
发布时间:2025-03-11 17:55 浏览量:20
渤海潮涌,岱宗巍峨。
今天,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闭幕,为全国两会这场“春天之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本届两会诸多议题中,“改革”和“创新”话题,引发社会热切关注。
而早在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被赋予“走在前、挑大梁”历史重任的山东,就率先提笔,旗帜鲜明地作出要“以勇当排头兵的姿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标志性改革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之答”。
坚定不移吃好“改革饭”。
“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增敬委员说,“像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能源转型等改革事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山东敢于向它们开刀,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能力。”
年内完成92项既定改革任务,抓好包括深化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深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等在内的10项重点改革,以过硬能力作风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山东正在把打通卡点堵点、解决焦点难点变成改革突破点、创新着力点,以标志性改革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秒钟清关,三分钟出库,一天内抵达韩国口岸,五天内送到韩国消费者……这是威海综保区跨境电商产业数智化改造带来的“极速”;
紧抓“支持临沂商城国际化数字化转型改革”重大机遇,临沂商城突破商城国际化,用数字化赋能传统商贸物流,让商户“出海”、商城“出圈”。
在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数字保险箱”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破解了群众多跑腿的难题。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山东自贸试验区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已在全省复制推广。
2024年底,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围绕十个方面出台29条举措。过去一年,山东搭建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累计签约外资项目217个、总投资258亿美元……
山东的改革已从“物理整合”迈向“化学反应”,山东要做制度创新的“探路者”而非“跟跑者”。
坚定不移打好“创新牌”。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及“人工智能+”行动,引发与会代表们的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代表也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提交了关于“以工业大模型为关键变量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建议,建议重点从“夯实发展底座,发布国家级工业场景图谱、语料库和数据集”,“支持龙头企业,示范工业大模型应用价值”,“扶持平台企业,促进工业大模型服务中小企业”三方面进行突破。
作为实体经济大省,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早就成为山东产业转型的目标和方向。
在两会上,聊城市市长张百顺代表就带来了当地轴承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最新实践。“聊城有上万家轴承生产企业、上万种轴承型号,是国内最大的轴承交易市场,我们把智能化转型作为发力点和突破点,通过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建设起‘产业大脑’,开发行业指数、金融服务、原材料集采等应用场景。”张百顺表示,这就让轴承产品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管理成本高、原材料采购资金占用比例大等企业长期头疼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一手拉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蝉联全国首位;一手扶着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让“山东制造”走向“山东智造”。
近年来,山东每年拿出上百亿元科技资金,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今,山东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3%,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在数字赋能方面,山东开展无人驾驶省级试点,提速推进200个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9%,撑起山东经济的“半壁江山”,助力山东向“新”而行、向“绿”而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经济大省再次被赋予“走在前、挑大梁”的重任。
使命重大,时不我待!山东正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以实而又实、久久为功的持续努力,聚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用山东实际行动、工作实效,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文/刘国栋)